中國經濟|超低利率也無效,消費信貸為何帶不動內需?

2025年07月11日 15:1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在一場看似熟悉的刺激內需政策行動中,中國銀行業再次被推上前線。

自2024年3月以來,監管機構密集發布指引,要求銀行加大個人貸款發放,以刺激消費、穩定內需。

然而,這次即使貸款利率降至歷史罕見的3%以下,民眾的借貸熱情卻冷得異常。銀行喊苦找不到借款人,而家庭則選擇收縮與觀望。這場「借得出,但沒人要借」的困局,揭示了貨幣政策的侷限與經濟信心的脆弱。

信貸擴張,為何此刻更被倚重?

中國當前內外部壓力交織:出口放緩、地緣政治升溫、美國關稅政策再起波瀾。在這樣的背景下,擴大內需被視為經濟穩定的重要抓手。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擴大社會保障等結構性措施難以短期見效,當局選擇相對迅速的途徑——刺激信貸。

因此,銀行在政策引導下迅速響應,祭出歷史低點的個人消費貸款利率,甚至一度低於3%。但事與願違,貸款規模成長遠遜預期。根據央行數據,2025年第一季消費性貸款僅年增6.1%,明顯低於2024年同期的8.7%與2023年的11%。

銀行端:壞帳飆升,誰還敢放?

銀行自身其實並不情願大舉放貸。據《路透》報導,多位一線信貸員與分行主管指出,個人貸款壞帳明顯增加,有時甚至必須「互相借貸灌水」,才能達成業績目標。風險壓力迫使部分銀行轉向消極策略,例如優先「核銷壞帳」而非積極發放新貸。

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中國銀行業釋出高達742.7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資產轉讓處理,年增超過190%。其中約七成為個人貸款壞帳。大型國有銀行如工商銀行,其個人信貸不良率也從一年前的1.34%飆升至2.39%;中小銀行如渤海銀行、哈爾濱銀行則分別飆升至12.37%與5.51%。

壞帳急升下,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風險控制與政策任務雙重壓力。

📌不良貸款資產轉讓處理:銀行將無法回收或逾期的貸款(即不良資產)打包,拿出來出售給第三方(如資產管理公司、債權投資者)進行處置。

家庭端:收入預期疲弱,只想存錢

另一方面,家庭對借貸的興趣也明顯下降。中國人民銀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1.4%的家庭表示有增加儲蓄的打算,較疫情前大幅上升。

這背後的關鍵原因在於收入與就業的不確定性,近年來金融、製造業及國有部門相繼傳出降薪消息,對家庭財務健康造成進一步衝擊。

與此同時,美國加徵關稅的影響亦加深了民眾對就業與收入穩定的擔憂。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便貸款利率處於低點,許多家庭仍選擇保守以對,降低支出與借貸意願。

貨幣政策的極限:刺激信貸 ≠ 刺激消費

這波政策反應之所以失靈,關鍵在於假設「更便宜的錢會促使更多消費」的經典經濟理論,正逐漸在中國的當下語境中失效。

ING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宋林表示,相較於依賴借貸刺激,「收入成長驅動的消費」才是更可持續的內需擴張方式,雖然也更難實現。

這與部分西方經濟體在低利率環境下依然能夠激起消費熱潮形成鮮明對比。中國目前面對的,是一種結構性的消費信心危機,而非純粹的資金成本問題。

與其壓銀行,不如補信心

當低利率都無法打動消費者,刺激消費就不能再只靠銀行和利率。與其一味要求銀行放貸,不如從更根本的層面出發:穩就業、保收入、提預期。唯有當家庭相信未來收入會增加、生活會更穩定,才有意願借貸與消費。

這場信貸刺激未果的啟示是清楚的:中國經濟的下一步,需要的不只是貨幣工具,而是整體信心的重建。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中國經濟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