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產業近年大規模擴張,造成供應鏈失衡。根據石油價格資訊服務( OPIS )數據,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間,高效率TOPCon太陽能模組價格大跌近30%,反映出嚴重的產能過剩與削價出清壓力。
多晶矽成為價格調控槓桿
多晶矽作為太陽能供應鏈上游的基礎能源材料,價格走勢直接牽動整體產業脈動。近兩週內多晶矽價格已反彈18%至21%,主因包括:
傳言指出國家發改委(NDRC)與矽料廠商會談,要求價格「不得低於成本」;市價目前低於每公斤4.50美元,低於大多數廠商的現金成本;通威與協鑫光能(GCL)正擬成立新公司,專門收購過剩矽料產能,試圖減輕市場供應壓力。
儘管如此,模組製造商對矽料漲價仍態度保留,下游尚未全面接受調漲,反映出整體供需仍處博弈階段。
政策出手:導向技術升級與產業整合
7月起中國高層密集釋出干預訊號,包括:7月1日中央領導人表示將遏制價格戰;7月3日工信部進一步承諾整頓太陽能產業秩序,逐步淘汰落後產能。
這顯示官方已經意識到,如果再讓價格一直跌下去,不只會打垮企業,也會影響整個綠能戰略。
同時,龍頭企業如隆基綠能(LONGi)也向官媒表態,將加速高效率技術的商業化,擺脫低價競爭泥淖。這顯示太陽能產業正進入「由技術驅動的下一階段整合期」。
能源板塊股價反彈:市場期待產能調整與政策落地
在政策與價格雙重刺激下,多家太陽能與矽料能源企業出現股價反彈:
☀️晶澳科技(JA Solar)自7月以來上漲20%;單日漲幅一度達近10%;
☀️隆基綠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7月漲幅均逾10%;
☀️新疆大全新能源與通威股價上漲29%,大全創下七個月新高。
不過,市場人士提醒,能否延續這波漲勢,取決於後續是否真有「可執行、可監管」的政策。2024年10月中國曾一度藉由調控產能促成矽料價格兩週暴漲40%,但最終因政策落實不及導致價格回落,市場對此有所戒心。
能源產業觀察:供應鏈治理進入政策主導新階段
這波事件透露出幾項關鍵能源產業趨勢:
綠能擴張踩煞車:太陽能雖為中國綠能轉型重點,但過度投資造成「產能大於能源需求增速」的矛盾,需要重新校準
從價格驅動轉向政策驅動:過去靠市場競爭壓低成本的路線正面臨瓶頸,中央逐步重回產業主導角色
技術成為決勝關鍵:未來補貼、政策與資金將更集中於高效率模組、儲能配套與智慧調度等具戰略價值領域
總體來看,中國太陽能與矽料市場正在經歷一次「供給側能源改革」,不再單純追求產能極大化,而是轉向技術優化、價格合理與風險控制。對全球能源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次重要的風向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