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 鴻海(2317-TW)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未來三到五年公司每年將投入 20–30 億美元於人工智慧(AI)基礎建設與技術開發(去年資本支出約45億美元),將成為年度資本支出的最大項目。同時,他預期中國電動車市場競爭即將引爆整併潮,並透露鴻海正與多國洽談合作打造科學園區,以強化全球生產布局。
與美國、墨西哥洽談科學園區 強化全球供應鏈布局
在台北舉行的年度科技日活動上,劉揚偉表示,鴻海正與美國、墨西哥及其他國家商談合作興建科學園區,期望透過跨國工業鏈配置來提升生產韌性,並在全球貿易談判中取得更佳的籌碼。
他並未透露具體地點與時程,但強調在全球供應鏈因地緣政治而重塑的背景下,鴻海必須積極分散布局,才能提升運營安全與接單競爭力。
科技日吸引重要合作夥伴出席,包括 Nvidia、OpenAI 等 AI 巨頭。活動展示鴻海在 AI 伺服器、電動車、半導體與量子運算等領域的最新成果,凸顯公司正從傳統電子代工,轉型成高科技製造與平台服務供應商。
AI 機櫃需求激增 鴻海每週可生產 1,000 台、明年將再提升
劉揚偉表示,鴻海目前每週具備 1,000 台 AI 機櫃(AI racks)產能,明年預期產出將進一步擴大。鴻海是 Nvidia 的主力伺服器組裝夥伴,負責 AI 伺服器中的機櫃整合,包含 GPU、連接線、散熱與網通設備。
在雲端服務商加速投入 AI 資本支出的背景下,鴻海已連續兩季使其「雲端與網路產品」營收超越消費電子業務,顯示集團營收結構正快速轉向 AI 基礎建設。
公司更指出,AI 將成為 2026 年最核心成長引擎。
「中國 EV 市場將洗牌」 劉揚偉:未來將更穩定
談到電動車布局,劉揚偉指出,中國 EV 市場「競爭極度激烈」,大量新創公司仍無法獲利,政府資源也有限,難以支持所有玩家。
中國龍頭 BYD 近期公布四年來最大幅度獲利下滑,加劇市場對需求疲弱與競爭白熱化的憂慮。
儘管鴻海去年延後其「2025 年取得全球 5% EV 市占率」目標,劉揚偉強調鴻海並未放棄電動車,而是等待市場價格與需求回到合理循環。他也透露,鴻海正同步評估擴展至量子運算、機器人與先進製程系統整合等新領域。
鴻海正與日本政府洽談 AI 與 EV 投資
劉揚偉表示,鴻海與日本政府正討論 AI 或 EV 投資合作案。他強調,日本對 AI 系統在地製造的「資料主權」要求愈來愈高,這為鴻海提供了擴張可能。
他並預期,當車廠開始嘗試 EV 委外代工後,將帶動整個產業加速外包,就像個人電腦產業在 1990 年代曾經歷的結構轉折。
台灣將擁有亞洲首座 GB300 AI 資料中心
活動上,鴻海旗下 Visionbay.ai 執行長表示,公司計畫在 2026 年上半年建置一座 27MW AI 資料中心,採用 Nvidia 最新的 GB300 GPU。該中心將是台灣最大 GPU 運算叢集,也是亞洲第一座 GB300 AI 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