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揭示一項令人關注的趨勢:2024年全球經常帳失衡擴大,且主要由美國、中國與歐元區的超額餘額所驅動。這項變化不僅逆轉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逐步收斂的趨勢,也再次凸顯全球經濟潛藏的結構性問題。
IMF直言,關稅政策無法根本解決失衡問題,唯有透過內部改革與財政調整,才能避免失衡惡化對全球金融穩定帶來的衝擊。
全球經常帳失衡擴大,三大經濟體超額餘額明顯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週二發布的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經常帳餘額明顯擴大,逆轉自2008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縮小趨勢。報告指出,美國、中國與歐元區三大經濟體的經常帳餘額過剩,正是造成失衡擴大的主因。
數據顯示,美國經常帳赤字擴大2,280億美元,達到1.13兆美元,相當於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中國順差增加1,610億美元,來到4,240億美元;歐元區則順差擴大1,980億美元,至4,610億美元。
IMF強調,經常帳的盈餘或赤字本身未必構成問題,但若過度擴大,將對金融穩定與全球經濟構成風險。尤其在國內結構性失衡持續、財政政策前景不確定與貿易緊張升溫的背景下,更可能惡化全球風險情緒,並加劇金融壓力,進而損及債權與債務國。
關稅不是解方?IMF批川普政策反傷全球需求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實施廣泛加徵進口關稅的作法,IMF提出批評。報告指出,「若貿易戰進一步升級,將對總體經濟造成重大衝擊」,關稅短期內會抑制全球需求,並因進口價格上升而推升通膨壓力。
IMF並警告,地緣政治緊張可能引發國際貨幣體系出現變動,進一步衝擊全球金融穩定。
內部改革才是解方?IMF籲聚焦國內結構調整
IMF首席經濟學家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於報告附帶的部落格文章中表示,過度的順差與赤字多半來自國內的結構性扭曲,例如赤字國財政政策過於寬鬆、順差國則因社會保障不足而導致過度儲蓄。
他指出,應聚焦於解決這些國內因素,而非依賴關稅政策。具體而言,中國應致力於促進消費,歐洲應加大基礎建設投資,而美國則需削減龐大的公共赤字並控制財政支出。
此外,該報告所根據的2024年數據尚未反映美國國會近期通過的大規模減稅與支出法案。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指出,該法案預計將在未來十年間增加美國赤字3.4兆美元,進一步加重壓力。
他警告說:「美國的赤字仍然過高,而中國人民幣近期的明顯貶值,加上美元走弱,可能進一步擴大中國的經常帳順差。」
美元地位會鬆動嗎?IMF觀察貨幣格局轉變
IMF報告指出,不確定的關稅政策恐削弱消費者與企業信心,並導致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也可能造成美元持續升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美元已貶值8%,為1973年以來最大半年跌幅。
儘管美元仍居於全球貨幣體系的核心地位,但報告提醒,隨著地緣經濟分裂加劇,未來可能出現風險,包括對美國國債需求疲軟與財政路徑的擔憂。
Gourinchas提到,人民幣在國際貿易與金融中的使用日漸增加,「美國作為全球銀行與保險人的角色也正出現鬆動」,此外,替代性支付系統與私人數位資產的崛起,可能逐步改變國際貨幣的使用格局。
他最後總結道:「全球經濟的一大風險在於,各國可能因應經常帳失衡而選擇升高貿易壁壘,這不僅無助於改善失衡,反而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長期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