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24年)6月底,歐盟正式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簡稱CSDDD),預計自2027年起分階段適用於大型企業,後來因為一些爭議,延後至2028年7月。這部劃時代的永續法規,被視為企業人權與環境責任的轉捩點,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卻可能是一場代價沉重的「綠色衝擊」。
環保與綠色供應鏈法規本意良善,但為何仍引發爭議?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一條全球供應鏈,兩種生存難度
根據CSDDD,年營收達4.5億歐元、員工超過1,000人的歐洲企業,以及在歐盟營收超過同樣門檻的非歐盟企業,都必須落實對整個供應鏈的人權與環境盡職調查,包括風險識別、監測、補救與揭露。
這不僅意味著大企業內部制度要徹底翻新,還要求其供應商也一併達成歐盟標準。問題是,當這套規則推進到非洲、東南亞、拉丁美洲的中小型供應商時,對他們來說就不只是「轉型挑戰」,而是直接衝擊生存底線。
英國進口商:我不敢再從衣索比亞買咖啡了
一位英國咖啡進口商直言,他已開始縮減來自衣索比亞的採購量。理由不在於品質,而是擔心當地小農無法提供符合歐盟法規的完整生產數據與環境追蹤紀錄。
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非洲水果出口商Blue Skies身上。該公司坦言,光是因應歐盟新增的稽核、報告與顧問費用,每年就要多支出100萬英鎊,只為保住既有市場。這些支出對大型跨國企業或許只是九牛一毛,但對發展中國家的中型出口商而言,則可能是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變相的貿易壁壘?
從法規設計角度來看,CSDDD無疑是進步的。它試圖把企業責任從公司內部延伸到整條價值鏈,強調與供應商之間的「共同責任」,要求企業不僅簽訂公平合約,還應提供財務與技術支援。
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理念執行起來卻充滿落差。
多數買方企業選擇將合規成本「往下轉嫁」,要求供應商自籌資源、自己負責報告與認證,卻少有實質援助。於是,這些環保、勞權等高標準規範,便悄悄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非關稅貿易障礙。
貧富不均 氣候代價可能是窮國來付
更令人無奈的是,這場「綠色壓力」的代價,往往落在原本對氣候危機貢獻最小的國家身上。
研究指出,僅森林砍伐相關法規,就可能讓部分貧困國家出口減少10%,GDP每年損失高達$11.3億美元。衣索比亞就是案例之一,合規成本排擠了原本用於基礎建設、醫療與教育的資源,甚至影響政府稅收與就業。
換句話說,歐盟在推進永續發展的同時,也可能正無意間傷害了全球最需要發展的地區。
永續不應只是歐洲企業的競爭策略
「這不是反對永續政策,而是反對不公平的過渡方式。」多位學者與國際發展組織都提出類似的警告。
他們認為,CSDDD若沒有配套措施,例如提供技術協助、延長適應期、強化援助貿易機制(Aid for Trade),將使原本就弱勢的開發中國家被擠出國際市場。
聯合國原訂2020年實現「將最不發達國家的出口佔比加倍」的永續發展目標,如今不僅無法達成,還有可能因歐洲高標準政策進一步惡化。
綠色供應鏈的未來:誰掌握,誰失速?
歐盟制定CSDDD的初衷,確實是為了讓企業更負責、地球更永續。但若過程中缺乏「公平轉型」的思維,恐怕只會創造出一條「富者愈富、窮者被棄」的綠色供應鏈。
在氣候危機日益加劇的當下,企業永續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正義與公平的實踐,必須納入政策設計的核心。否則,這場由歐盟主導的供應鏈革命,最終可能成為另一場全球經濟不平等的擴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