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起低軌衛星發射量暴增!5年內將有7萬顆升空,CAGR 上看 30%,成長力直追 AI、5G!

2025年07月17日 12: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 低軌衛星升空潮,CAGR 上看 30%!

近年來,低軌道衛星(LEO)成為各國科技與通訊產業的熱門戰場,它最大的優勢是能突破地形限制,提供接近全球無死角的連線覆蓋——無論是偏遠山區、飛機航程中,甚至天災後地面網路癱瘓的地區,都能透過 LEO 衛星保持連線不中斷,這正因如此,LEO 衛星被視為解決數位落差、補足基礎建設不足的關鍵。

從實際應用需求來看,要規模化支持全球使用者,需求量驚人:假設每顆衛星擁有高達每秒 960 Gbps 的頻寬能力,並以平均每位用戶 100 Mbps 的傳輸速度計算,目前仍需要多達 46 萬顆衛星,才能滿足全球一半人口的連線需求,這樣的規模遠超目前已有規劃,顯示產業發展還有巨大成長空間。

對應這樣的市場潛力,高盛預估 LEO 衛星產業正進入快速擴張期:從目前約 250 億美元的規模,到 2035 年保守情境下將成長至 1,080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達 15.7%;若以最樂觀情境推估,市場規模更可能飆上 4,570 億美元,CAGR 高達 31.7%。

這樣的成長速度,不僅與 AI、5G 的黃金時期相當,甚至有望開創全新通訊時代,也吸引了美國的 SpaceX、Amazon Kuiper,以及中國銀河航太與國家衛星計畫等陸續投入,展開激烈佈局戰。

🔧 技術門檻逐漸降低,衛星產業邁向規模化

雖然低軌衛星的市場潛力龐大,但目前要發射一顆衛星仍相當昂貴,平均每公斤要價高達12,000美元,也因此,LEO 產業長年被視為高門檻的重資本市場。

不過,但幾項關鍵技術的突破,正在改變這個產業的成本結構與技術門檻:

  • 發射成本大幅下降:火箭回收技術成熟、不鏽鋼取代碳纖維、大型火箭研發推進中,使每公斤發射成本有望降到 100~200 美元,讓規模化部署不再遙不可及。
  • 頻寬更大,延遲更低:LEO 衛星的效能也持續升級,單顆衛星可提供的頻寬更高,讓建構完整星鏈所需的衛星數量大幅下降。
  • 混合通訊生態正成形:LEO 衛星與地面 5G/6G 網路正加速整合,未來不論在城市或偏鄉、海上或空中,都能無縫切換訊號來源。

這些變化不僅讓 LEO 衛星更便宜、更快、更有效率,也為產業大規模佈建打下技術基礎。

📉 訂閱費一路下滑,LEO 衛星正走向「平民化」

隨著成本下降,LEO 衛星的月訂閱費用也將一路降低:從現在的數百美元,到 2035 年預估會降至每月約 16 美元。這樣的價格落差,將大幅拉近全球用戶之間的數位距離,對於偏鄉、開發中國家等地來說,是一項真正可行的連網解方。

而隨著價格變得更親民,應用場景也快速擴張,LEO 衛星不只用來補足偏鄉上網,未來更可能成為自駕車、智慧船舶、eVTOL(電動垂直起降載具)以及 AR/VR 應用的連線基礎,這項技術正從少數科技公司手中走出實驗室,開始真正進入大眾生活場景。

🌍 國際佈局新進展:太空也有限位,7 萬顆衛星搶上軌道

從 2025 年起,全球衛星產業將迎來發射高峰,然而,太空雖大,真正符合低延遲、高覆蓋效率的「黃金軌道」卻極其有限,以低地球軌道(LEO)為例,單一軌道層最多僅能承載約 1 萬顆衛星,這也讓軌道資源成為全球業者與政府搶奪的焦點資源。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統計,目前已有超過 7 萬顆衛星發射申請在案,而其中約 5.3 萬顆來自中國企業,而中國的三大衛星業者,也已各自提出部署 1 萬顆以上的星鏈計畫,準備進行密集升空,顯示中國正在加速搶占低軌通訊版圖。

其他產業最新動態包括:

  • 印度核准 Starlink 商業服務:總體可用頻寬達 600 Gbps,足以支援偏鄉與海域上網需求。
  • 歐盟加速自主發射能力:瑞典 Esrange 和挪威 Andoya 兩座新太空港正在積極佈建,並與 Firefly 航太、韓國 Perigee 合作,降低對美國發射依賴。
  • Amazon Kuiper 積極推進星座建設:自今年 4 月起已三次成功發射,共 78 顆衛星入軌,並與多家火箭公司簽約超過 80 次發射訂單,全力追趕 Starlink。
🇹🇼 台灣低軌衛星產業鏈

想知道台灣有哪些公司是低軌衛星產業相關供應鏈?
優分析用戶可參考《產業輕鬆讀》專欄這篇文章,掌握最新市場動向與產業觀察。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LEO
太空
通訊
衛星
科技
產業
SpaceX
Amazon
高盛
火箭
eVTOL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