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金融市場仍執著於分析美國對外關稅的走向與影響時,一個可能更深遠的經濟變數正悄然成形:來自移民政策收緊所導致的勞動力短缺。
相比關稅對物價的傳導效果仍模糊不清,移民收縮造成的人力斷層與其經濟後果,反倒開始變得可預測,甚至具體可量化。
若目前趨勢持續,市場關注的焦點將不可避免地轉向這個更實質、也更持久的壓力來源。
移民政策反轉,勞動力轉為淨流出
雖然早有預期川普政府將進一步限制非法移民,但政策轉折之迅速與規模之大,超出許多經濟學者預期。
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DHS)本月公告,政府將終止對72,000名宏都拉斯人與4,000名尼加拉瓜人所賦予的臨時保護身分(TPS),有效期限至今年9月止。此外,政府也已決定終止對逾52萬名來自海地、委內瑞拉、阿富汗、喀麥隆等國移民的相關保護
更重要的是,川普近期提出的財政預算案中,大幅提高移民執法預算,顯示未來驅逐與拘留的行動將更為積極且常態化。換言之,從原本的「移民停滯」,政策邏輯已徹底翻轉為「反向流動」。
📌臨時保護身分(TPS):讓來自某些遭逢災難或衝突的國家的外國公民,能夠暫時合法居留並工作於美國,即使他們原本沒有合法身分。
人力斷層警報響起:數據描繪沉重代價
根據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團隊估算,上述政策將導致約110萬名勞動者失去合法身分,相當於美國總就業人口的0.8%。這樣的勞動供給收縮,恐對下半年GDP成長帶來實質下行風險。
更嚴重的是,這些被驅逐或喪失身分者,絕大多數原本活躍於「非正規經濟」(informal economy,指未經政府正式登記、監管或課稅的經濟活動),但未來連從事這類工作都將變得更加困難。
根據模型推估,第三季每月將有約11.7萬名勞動者退出市場,第四季更將升高至15萬人/月。這個速度等同於不靠經濟衰退、單靠政策即可讓就業擴張停滯,甚至轉為負值。
Apollo首席經濟學家Torsten Slok也指出,若每日平均驅逐3,000名非法移民,一整年下來即等於削減約100萬人勞動力。此舉將使勞動參與率下降0.4個百分點,進一步降低失業率,壓縮勞動市場供給,並推升工資壓力。他特別點名建築、農業、旅宿、餐飲等勞力密集產業,將首當其衝。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一份研究,若該政策持續執行,今年美國GDP恐將因此下修0.3至0.4個百分點,且未來數年新增就業人口可能趨近於零,甚至轉為負增長。
「停滯性通膨」成為市場下一個主旋律?
目前為止,這些移民政策仍未完全反映在就業或成長數據上,因為多數保護身分仍有效至年底。然而不同於關稅所造成的效果難以計量,勞動供給萎縮的影響已具可預測性,且幾乎無替代選項。
當美國市場面對的是一場供給端的人力失衡,其結果可能並非單純的物價上漲,而是伴隨經濟成長放緩的「停滯性通膨壓力」。在這個前提下,市場的注意力也將逐步從貿易政策轉向更深層的結構性挑戰:勞動市場的壓力正在逼近高點,而這正是資本市場無法忽視的新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