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 德國企業11月信心再度惡化,原先對政府大規模財政支出將帶動經濟的期待正在消退,反映企業對短期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加劇。
總部位於慕尼黑的Ifo經濟研究所周一發布報告指出,其商業景氣指數從10月的88.4下降至11月的88.1。該指數根據約9,000家企業的月度的回應進行編製。
Ifo指數連續波動後再度下滑 復甦信心難以為繼
Ifo商業景氣指數在11月下滑至88.1,低於10月的88.4,以及分析師預期的88.5。該指數基於約9,000家企業的月度調查結果。
Ifo所長Clemens Fuest表示:「企業對經濟即將復甦的信心相當薄弱。」德商商業銀行(Commerzbank)高級經濟學家Ralph Solveen也指出:「過去三個月的起伏後,Ifo指數已無法再談論什麼上升趨勢。」
此次調查中,除了服務業略有回升外,其餘產業信心全面下滑。這一結果與上週HCOB公布的德國11月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數據一致,該報告指出德國私部門經濟增長於11月進一步失速。
現況略有改善 但改革落空影響信心
儘管整體預期轉弱,但Ifo指出,企業對當前經營環境的評價略有改善。自新政府於2025年5月上任以來,企業信心一度回升,並在8月觸及15個月高點,當時市場受到政府大規模支出政策(特別是國防與基礎建設)的鼓舞。
然而,經濟承諾未能有效兌現,使企業與民眾對政府執行力產生疑慮,也削弱了原本樂觀的市場情緒。德國總理梅茲(Friedrich Merz)原本承諾將在秋季推動一系列經濟改革,挽救歐洲最大經濟體。但外界普遍認為,這波「秋季改革」並未如預期發揮效果。
Hauck Aufhäuser Lampe私人銀行首席經濟學家Alexander Krueger直言:「我們不能讓失敗的秋季改革接續迎來一個沉睡的冬天。」
延伸閱讀:梅茲政府5000億歐元刺激難救景氣 德國經濟專家下修2026年成長至0.9%
經濟復甦比喻為「番茄醬瓶」 刺激仍需時間釋放
2025年第二季德國經濟出現萎縮,第三季則呈現停滯,市場普遍預期第四季將出現些微成長。不過,大多數專家認為,實質的經濟回溫恐需等到2026年,屆時政府大規模的公共支出才可能發揮全面效益。
ING集團全球宏觀經濟主管Carsten Brzeski形容德國經濟刺激效果就像「番茄醬瓶效應」:「一開始不管怎麼敲打,什麼都擠不出來,但一旦流出,就會一股腦全傾瀉而出。」
目前市場將焦點放在政府是否能如期執行其財政計劃,尤其在通膨仍高、外部貿易挑戰未解的背景下,政府支出能否真正帶動實體經濟,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