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川普推「美國優先」就業政策,製造業真的復甦了嗎?

2025年07月04日 14: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2025年7月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半年內裁撤近六萬名聯邦員工,打壓移民勞動力,卻未能撐起製造業復甦,川普第二任期的就業政策輪廓已逐漸浮現。誰在這場政策轉向中受益?誰則成為犧牲者?

聯邦員工縮減:歷史級的裁撤行動

2025年6月,聯邦政府(不含郵政系統)再度裁減8,100個職位,使得川普第二任期上路以來的總裁撤人數逼近60,000人。這一數字超越了1981年雷根總統同期裁撤的55,000人。

這波削減預料將在夏末進一步擴大,屆時接受延後辭職方案的聯邦員工將正式離職。這反映出川普政府對於「小政府」的堅持,但也伴隨著聯邦公共服務與行政能量可能的萎縮。

移民就業驟降:本土勞動力的相對上升

川普重新上任後,加強移民執法,包含大規模逮捕無證移民、撤銷部分合法身份,以及整體放緩外籍勞動力的流入。這些政策迅速在就業數據中反映出來。

從2025年2月到6月,美國本土出生人口的就業增加了210萬人;與此同時,外籍出生人口的就業人數卻下降超過50萬人,創下自歐巴馬第一任期以來,同期外籍勞動力最大降幅。這顯示川普政策已逆轉拜登時期外籍勞動力對就業成長的貢獻趨勢。

製造業失靈:關稅政策無法撐起工廠就業

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工廠復興,是川普經濟政策的核心。然從數據來看,工廠工作並未如預期回暖

2025年6月,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減少7,000人,較1月總體少5,000個工作,創下三年來新低。這顯示,即使川普持續對外課徵關稅,勞動市場對此並未出現正向回應,反映製造業復甦面臨結構性困難。

川普第二任的政策改變了就業市場的結構,但就業成長實際集中在州政府教育與醫療產業,這些都並非其政策主軸。反觀聯邦員工與外籍勞動人口成為最大失落者。

這場以「美國優先」為名的勞動市場重組,讓本土中低階勞工在短期內獲得機會,卻也對公共部門與移民社群造成長期衝擊。同時,製造業仍未見復甦曙光,讓政策目標與實際成果產生落差。

從目前數據看來,川普政府正在實現某種「選擇性就業重構」:收縮政府、限制移民、偏重特定族群的就業保障。然而這樣的政策取向,能否在經濟、社會與選舉上維持長久支持?在這場政治與勞動市場的交會點上,美國社會正面臨一場深層的選擇。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總經
就業市場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