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汽車製造商正以驚人的速度與靈活性,重新定義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從比亞迪 (002594-SZ)到奇瑞 Chery,這些企業透過縮短車輛開發週期、垂直整合供應鏈,以及積極運用人工智慧與模擬技術,迅速崛起為全球市場的強勁對手,對傳統車企構成前所未有的挑戰。
開發速度
中國車企的迅速崛起,部分歸功於其在車輛開發速度上的突破。比亞迪將新車型的開發時間縮短至僅18個月,遠低於傳統車企平均五年的開發週期。這種快速迭代的能力,使中國品牌能夠更快地回應市場需求,並在技術革命中保持領先地位 。
而奇瑞汽車的Omoda 5 SUV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該公司在發現原設計不適應歐洲市場後,僅用六週時間就完成了轉向、牽引控制、煞車、減震器和輪胎等多項系統的重新設計,並開始出貨至歐洲經銷商。這種速度在傳統歐洲車企中幾乎難以想像。
垂直整合
比亞迪的成功也來自於其高度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該公司擁有約90萬名員工,接近Toyota與福斯汽車總和,並自行生產大部分零組件,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進一步加快了產品開發與生產速度 。
根據AlixPartners的分析,Seal電動轎車的自主零件佔比高達75%,而Tesla (TSLA-US) Model 3和福斯汽車 ID.3的自主零件佔比分別為46%和35%。
比亞迪的產品速度遠超過 Tesla。根據 JATO 的數據,自 2020年 Tesla推出其最暢銷的 Model Y 以來,比亞迪已經推出超過 40款全新車型,並完成了 139款車型的升級或改款。此外比亞迪每年的汽車銷量更是特斯拉的兩倍以上。
相比之下 Tesla目前僅有五款車型在產品線上,其中只有兩款真正實現大規模量產,顯示出其在產品多樣化與市場覆蓋上仍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全球擴張
中國車企的崛起已對全球市場產生深遠影響。2024年比亞迪和奇瑞的全球銷量分別增長約40%,而 Tesla則因車型老化首次出現年度銷量下滑。執行長Elon Musk曾表示,中國車企可能會「摧毀」競爭對手 。
在中國市場外國車企的市佔率持續下滑。2020至2024年間,福斯汽車 (VOWG-DE)、通用汽車 (GM-US)、Toyota (7203-T)、Honda (7267-T)和日產 (7201-T)等五大外國車企在中國的乘用車銷量從每年940萬輛降至640萬輛。同期中國前五大車企的銷量則從460萬輛增至950萬輛 。
技術創新
中國車企在技術創新方面也取得顯著進展。許多企業採用人工智慧和模擬技術,減少實體原型車的製作,並在車輛上市後持續進行軟體更新和功能升級。然而這種「快速失敗」的開發模式也引發了對長期可靠性和品質的疑慮。
例如 Toyota在與比亞迪合作開發 bZ3電動車時,對比亞迪在開發過程中頻繁更改設計和零件的做法感到驚訝,認為這可能影響車輛的長期耐用性 。
產業價格戰
今年5月比亞迪對20款車型進行降價,其中包括售價5.58萬元人民幣(約7,789美元)的入門級海鷗 Seagull,這引發了中國電動汽車價格戰的警覺。
長城汽車 (601633-SS)董事長稱該行業不健康,並指出中國電動汽車行業日益普遍的做法是,以大幅折扣將零里程汽車作為二手車出售,以傾銷過剩的新車庫存。
根據研究公司 JATO Dynamics的數據,在中國營運的169家汽車製造商中,93家的市佔率不足0.1%。獲利能力不足的企業寥寥無幾,產能過剩加劇了這種困境。
顧問公司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組裝線每年可生產5,400萬輛汽車,幾乎是去年2,750萬輛產量的兩倍。由於供過於求,汽車製造商正在大幅降價。
國際市場
儘管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取得初步成功,但仍面臨諸多挑戰。美國對中國製造的汽車實施高額關稅,限制了中國車企進入美國市場的能力。歐盟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指控其價格受到政府補貼的扭曲 。
比亞迪計劃到2030年將海外銷售占比提高至50%,並在歐洲、泰國和巴西等地投資建廠,以實現全球擴張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