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本週一的IPO招股書,中國兩家人工智慧晶片新創公司——摩爾線程科技有限公司(Moore Threads Technology Co., Ltd.)與沐曦集成電路(上海)有限公司(MetaX Integrated Circuits (Shanghai) Co., Ltd.)正計畫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公開上市,合計募資規模達人民幣120億元(約16.5億美元)。
另一家中國AI晶片新創壁仞科技(Biren Technology)也正在籌備赴香港上市,才剛剛完成約15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
中國本土GPU領導企業上市,挑戰輝達
根據這次的IPO申報文件,摩爾線程擬募資80億元,沐曦目標籌集39億元,資金將主要用於先進GPU研發和產能擴建。
摩爾線程成立於2020年,總部位於北京,是中國GPU自主創新的重要推動者。公司聚焦於GPU晶片及計算平台的研發與生產,主要產品包括:
-
MTT S4000、MTT S3000:面向專業計算與3D渲染的高性能GPU
-
MTT S80:定位遊戲市場的消費級顯卡
-
KUAE、MCCX D800:專為AI大模型訓練與推理打造的計算平台
這些產品廣泛應用於AI計算加速、超高清視頻編解碼、物理模擬和科學運算,公司致力於建立自主可控的GPU技術生態,降低對國際供應鏈依賴。
沐曦集成電路同樣創立於2020年,總部設在上海,專注於全棧高性能GPU晶片及計算平台的研發設計。沐曦的產品定位於多種前沿應用場景,包括:
-
智能計算:AI深度學習與數據中心加速
-
智慧城市:邊緣運算與城市數字化基礎設施
-
雲計算:雲端高效能算力資源
-
自動駕駛:車載AI感知與推理
-
數位孿生與元宇宙:沉浸式虛擬場景與工業模擬
沐曦不僅專注晶片本身,也布局系統軟體與生態平台建設,期望打造面向下一代智能計算的國產解決方案。
中國本土供應鏈
兩家公司的上市計畫,正反映出中國在加快半導體自主化與建構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的政策導向。隨著美國不斷收緊對中國先進晶片的出口限制,培養本土高性能晶片供應商已成為中國的當務之急。美國政府今年4月實施新規,禁止輝達(NVDA-US)最暢銷的H20晶片出口中國,去年以來也限制中國AI晶片設計公司使用台積電(2330-TW)等先進晶圓代工服務生產尖端半導體。
摩爾線程和沐曦在招股書中均坦言,美國制裁既是重大風險,也可能帶來增量市場機會。
摩爾線程表示:「美國對高端GPU出口的限制正推動中國企業加快國產替代的進程。」該公司於2023年底被列入美國實體清單,目前已被禁止與台積電合作。
沐曦則指出:「地緣政治壓力迫使相關國內客戶採用本土GPU產品,這將有助於國產GPU廠商與本地客戶及供應商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兩家公司均以挑戰輝達產品為目標,但近三年因研發投入龐大而持續虧損。
摩爾線程2024年營收為4.38億元人民幣,虧損14.9億元,2023年與2022年分別虧損16.7億元與18.4億元。
沐曦2024年營收達7.43億元人民幣,但虧損14億元,2023年和2022年虧損則分別為8.71億元和7.77億元。
「摩爾線程與沐曦被認為是中國GPU領域的領先企業,持續研發需要充足資金,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對它們至關重要。」Omdia半導體研究總監何輝表示。
他認為,隨著中國推動更高程度的晶片自主化,國產GPU廠商有望實現規模經濟,進一步提升營收和獲利能力。
兩家公司皆由在美國晶片巨頭工作多年的資深高管創立。
沐曦由多名前超微(AMD)員工創辦,包括曾擔任AMD全球GPU產品線設計負責人的董事長陳維良。
摩爾線程由多名前輝達(NVIDIA)高階管理階層創立,董事長張建中此前曾任輝達中國區總經理。
除了摩爾線程與沐曦,中國GPU市場還湧現出華為、寒武紀(Cambricon)、海光信息(Hygon)等競爭對手,市場競爭愈發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