鉭(Tantalum)是一種稀有的過渡金屬,具有極高的耐腐蝕性與穩定性,廣泛應用於電子設備、高溫合金、航空航天與化學工程等領域。由於鉭能在高溫與強腐蝕環境下維持導電與結構穩定性,特別適合用於製造高性能電子元件,例如鉭電容(Tantalum Capacitors)。
非洲主導全球供應,剛果金地位居首
截至2024年,剛果民主共和國(Democrat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DRC)為全球最大的鉭生產國,全年產量估計達 880公噸,穩居全球首位。該國擁有豐富的鈮鉭鐵礦(coltan)資源,約佔全球總供應量近半,是全球電子級鉭原料的重要來源。
鉭的稀缺性與地緣集中度,使其被多國政府與企業列為戰略性關鍵礦物。隨著AI伺服器、5G基地台與新能源車對高性能電容與電源元件需求快速上升,全球對鉭的需求正持續攀升。各大電子元件製造商亦透過長期採購協議、材料回收再利用與供應多元化策略,以降低對中非地區單一礦源的依賴。
美國主導「去風險化」合作,重塑中非礦產格局
剛果(DRC)政府正尋求與美國及區域夥伴合作,重振受戰亂影響的礦業部門。通訊部長 Patrick Muyaya 於8月份時表示,政府正與跨國企業、金融機構及公民團體協作,期望確保包括銅(Copper)、鈷(Cobalt)、鉭(Tantalum)與鎳(Nickel)在內的關鍵礦產穩定供應。
目前,美國、盧旺達與剛果(DRC)三方正研擬一份和平與經濟合作草案,預計於月底前推動落實。該草案旨在解決東部地區由盧旺達支持的 M23 叛軍衝突問題,並建立合法化礦產貿易框架,規範包括銅、鈷、鉭、鋰與鈮(coltan礦)在內的出口機制。
草案內容涵蓋三大改革重點:
-
第三方礦區稽核制度——由獨立機構檢查礦山運作,確保遵守安全與環保標準,降低非法採礦風險;
-
邊境高科技產業園區建設——在剛果與盧旺達邊境建立加工與研發園區,促進礦產在地加工及供應鏈透明化;
-
礦產溯源與監管改革——強化交易追蹤機制,防止礦產收益流入武裝團體,並建立去風險化投資架構以吸引外資。
截至2024年,剛果(DRC)為全球最大鉭礦生產國,年產約880公噸,同時也是全球第四大銅礦供應國與全球一半鈷資源的主要來源地。然而,M23叛軍於2025年1月奪取東部重鎮戈馬(Goma)與魯巴亞(Rubaya)後,當地礦產遭非法出口,嚴重衝擊全球供應鏈穩定。
若本次合作方案順利落地,將有望成為非洲中部礦產市場去軍事化、合法化與產業化的重要轉折點。
格陵蘭成為北極新礦源,美國跨足稀土與鉭戰略佈局
除了積極與非洲展開礦產合作外,美國也將戰略觸角延伸到北極圈。根據外電報導,川普政府正評估入股格陵蘭的 Tanbreez 礦區 開發商 Critical Metals Corp。該礦蘊藏豐富的稀土元素、鎵(Gallium)與鉭(Tantalum),總投資金額約達 2.9億美元。
若交易順利完成,美國政府將投入約 5,000萬美元,換取公司約 8% 股權,同時透過美國進出口銀行(EXIM Bank) 提供 1.2億美元貸款,協助 Tanbreez 進入商業化開採階段。該礦預計在 2026年 啟動量產,年產量可達 8.5萬公噸稀土精礦,並回收鉭與鎵作為高價值副產品。
這項投資象徵美國首度直接掌握北極地區的稀土與鉭礦資源,形成與中非礦源相對應的「北方戰略礦帶(Northern Strategic Belt)」。格陵蘭政府也視此案為振興當地經濟的重要契機,盼在 2026年前成為北歐稀土與關鍵金屬的新興供應中心,為全球綠能與AI產業鏈提供新的戰略礦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