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骨科巨頭正以「平台經濟」重塑醫療生態,從賣設備轉向賣演算法與耗材,台灣聯合骨科(4129-TW)也加入這場智慧手術競賽。
手術機器人不再只是輔助醫師的單一設備,而是演變成整合影像導航、AI術前規劃與耗材訂閱的「平台型解決方案」。這種轉變讓手術室從硬體展示場,變成一個持續創造數據價值與營收的生態系。Stryker、Zimmer Biomet與Globus Medical是這波趨勢的三大推手,而台灣的聯合骨科(4129-TW)也正以自主研發方式加入這場「系統化競賽」。
Stryker以Mako 4.0領跑 AI導入讓機器人成為標配
Stryker(SYK-US)是目前全球安裝量最多的骨科手術機器人供應商。公司於2025年推出的Mako 4.0平台,是歷來最強的升級版本,結合AI術前模擬與3D影像導航功能,讓醫師在手術中可即時調整切削角度與深度。
從這個案例可以發現,骨科醫材廠商不再只賣單一機器人,而是把做手術所需要的整套系統一起綁定,提供醫生完整的解決方案。
Stryker表示,今年第二季為「Mako史上最佳裝機季度」,累積手術量已突破200萬例,顯示機器人應用正全面普及。執行長Kevin Lobo指出,美國醫院幾乎沒有只安裝一台Mako的案例,因為多數醫院已將其視為標準設備,顯示手術機器人正在普及。
Zimmer Biomet推AI自主手術 機器人成為「共同決策者」
Zimmer Biomet(ZBH-US)則以雙線並進策略切入AI與自主手術領域。其ROSA手術機器人已在北美市場穩定成長,公司並於2025年7月完成對Monogram Technologies的收購,取得全球首個完成全自動骨科手術的「mBôs」機器人技術。Zimmer Biomet預計在2027年推出半自動版本、2028年推出全自動版本,逐步推進「由AI主導的骨科手術」。
執行長Ivan Tornos在法說會中強調,這項技術將重新定義外科醫師的角色,讓機器人從「輔助」轉變為「共同決策者」。法人分析,Zimmer Biomet正嘗試透過軟體升級與數據回饋,建立長期使用者黏性,最終形成可持續的訂閱營收模式。
平台經濟興起 從賣設備到賣演算法與耗材
這種「平台經濟」模式的共同特徵,是以設備為核心、以軟體為連結、以耗材為現金流來源。法人預估,全球骨科手術機器人滲透率將從2024年的約12%,在2026年前突破20%。隨著AI術前規劃與3D導航技術普及,骨科機器人正成為醫療器械產業中最具長期商業價值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