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國防支出正掀起一波歷史性上升潮。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各國軍費合計達2.718兆美元(約新台幣87兆元),年增9.4%,是冷戰結束以來最大漲幅。從俄烏戰爭到印太地緣緊張,讓各國政府開始把軍事支出視為長期基礎建設投資,軍工產業正從「臨時補庫」轉向「常備生產」模式。
軍費支出常態化 歐美重啟軍需產業鏈
在安全環境急劇惡化的背景下,32個北約成員國預計將於2025年全數達成國防支出占GDP 2%的目標,並於明年北約高峰會上提出5% GDP的新防衛基準。這意味著國防開支將不再受短期財政週期影響,而是轉為結構性投入。
俄烏戰爭揭示了西方國家的「庫存缺口」問題。以烏克蘭為例,前線每日炮彈消耗高達6,000至8,000發,使歐美開始加速重建彈藥供應能力。美國陸軍已斥資6.35億美元興建新一代彈藥組裝(LAP)設施;歐盟則啟動「ASAP計畫(Act in Support of Ammunition Production)」,投入5億歐元以實現每年生產2百萬枚砲彈的目標。
這代表西方國家已從「按需採購」(Just-in-Time)轉向「防衛備用」(Just-in-Case),國防工業被正式納入基礎建設範疇,形成長期產能投資浪潮。
市場關注的成長區塊
除傳統武器補庫外,新興技術正重塑戰場。美國太空發展局(SDA)推動「戰士太空架構(PWSA)」計畫,部署數百顆低軌衛星(LEO)形成光學鏈結星群,以降低反衛星武器(ASAT)與電磁干擾風險。
在地面作戰層面,無人與反無人系統(Drone–Counter-Drone)需求快速成長。美軍2025年度編列6.68億美元預算,研發與採購相關裝備,幾乎是2023年的兩倍。這項支出反映AI與自主感測技術在戰場上的滲透速度,從烏克蘭到紅海皆已成為戰術主角。
同時,多層飛彈防禦系統(IAMD)與聯合全域指揮控制(CJADC2)也成為各國投資焦點。美國飛彈防禦局(MDA)2025財年預算達104億美元,重點投入高超音速與巡弋飛彈防禦。全球飛彈防禦支出預計2027年將突破1,100億美元,比2022年大增近五成。
最新一輪財報解析:GE與RTX表現搶眼
在產業結構轉型的同時,美國軍工巨頭的財報表現亦出現明顯分化。
GE Aerospace(GE-US)第三季國防與推進技術部門營收年增26%,軍用引擎交付量暴增83%,並上調全年獲利預期。公司憑藉高推重比渦輪引擎與電動渦輪發電系統技術,穩固其在戰術航空與遠程推進市場的領導地位。
RTX(RTX-US)則於同季新增370億美元訂單,其中國防業務占230億美元,積壓訂單達2,510億美元。其主力產品「Patriot防空系統」與「Coyote反無人機攔截器」在歐洲與中東市場需求激增,推升公司市占率。RTX並積極投資AI導向感測器與自主導航技術,轉型為AI驅動的國防整合商。
相對地,洛克希德馬丁(LMT-US)與諾斯洛普·格魯曼(NOC-US)短期承壓。
洛克希德雖上修全年每股盈餘預測至22.15–22.35美元,但第四季指引低於市場共識;諾格則因合約延遲與政府關門影響下調營收預期。兩家公司目前正面臨F-35升級專案與B-21隱形轟炸機成本壓力,獲利空間受限。
結構性成長確立 國防投資邁向高確定時代
隨著各國軍費常態化、供應鏈重整與技術融合,全球軍工產業正由周期性波動走向長期確定性成長階段。
這一輪軍備升級不僅是戰爭驅動,更是戰略自主與科技主權的體現。AI、太空通訊、無人化系統與數位指揮網絡,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國防投資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