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庫存過高的情境,企業通常會採取何種策略來應對?透過觀察一段時間的存貨變動,我們就能熟悉存貨分析的全流程。
被動元件多為標準化的產品,大多數都有確定的規格和尺寸。在這樣的行業中,當我們觀察到當公司發現製成品庫存過高時,通常,企業首要反應就是調降產能,嚴格控管產能利用率。因此減少產量,我們有時就會看到新聞上報導某些企業裁員。
透過減少產能利用率,當季生產的數量就會減少,你從數據上看到就是「再製品減少」。這樣一來,隨著產品繼續售出,整體製成品的數量就會開始減少。例如,從下圖可以看到國巨(2327-TW)的在製品在第一季明顯減少,主要是因為去年第三季底發現庫存過高的時候,國巨在第四季選擇觀望,到了第一季才開始大規模調降生產。
國巨這幾年往非標準品的被動元件產品移動,這也是為何公司看到庫存升高後卻想要多觀察一季再做決定的主因,所以從國巨身上比較看不出來庫存去化的激烈程度。
反觀以標準品為主的華新科(2492-TW)的在製品減少的非常迅速,反應極快,從去年初就開始減少生產。
把製成品與在製品合併起來看,華新科即使在開始調降產能之初,製成品數量仍持續上升,顯示當時標準型被動元件庫存堆積有多嚴重,回頭過來看,當時這個行業就早已進入庫存調整周期,現在已持續下降三季,庫存的最困難時期已大致過去。
這時候有的人會想,既然製成品太高,為何下一季還要生產,為何不先把製成品賣掉再重新生產?
因為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首先,生產出來的被動元件還是有基本的商品價值,放著最後還是能想辦法賣掉,完全停工的話薪資還是要付,如果全部把產線人員全部裁撤掉,那麼將來要重建更加困難,基於以上幾個原因,廠商多半還是維持一定的產量,只能盡量的降低,而不是降到零產量,畢竟生意還是要繼續做下去。
也因為這個動機,當每家廠商都這樣做的時候,庫存就很難迅速降低,所以庫存循環這種東西是永遠不可能消失,了解這個原理對投資人判斷上會很有幫助,才不會因為不小心遇到逆風就覺得很緊張,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其實庫存循環導致的短期盈餘下滑,就跟呼吸一樣自然。公司看多了不會太緊張,投資人也不要慌張。
回到被動元件現狀,假如國巨與華新科足以代表整體產業概況,當這兩家主要廠商的成品庫存都已經回到比較健康的水準後,接下來就是等需求回升,下一次的成長循環就會開始。
不過需求是否能回升可不是廠商能控制的因子,我們先從大環境來看,因為全球消費市場基本上還沒有太大起色,通膨假如還是維持偏高的水準的話,各種消費力道應該還很難回升,我們從國外消費大廠例如可口可樂、沃爾瑪、Nike等公司CEO的講法也可看出來,通膨持續擠壓到消費力道的回升。
我們把生產標準品的華新科終端應用市場比重打出來看,可以看出被動元件終端應用市場的分布,尤其是標準品部分,是蠻分散的,但這些市場目前的狀況也當然都不是太好,尤其手機佔了25%,消費電子佔了17%,PC也佔了約20%,以上所講的三大產品就佔了約六成,大概只能期待車用部分14%來逆轉。
不過無論如何,被動元件去化已經過了一個週期,正在等待需求復甦,需求能否復甦很難預期,只能說目前看到的不會太樂觀,只是產業瞬息萬變,投資人可以追蹤模組中法人調升/調降的數據,接下來若有法人開始調升預期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新一波的循環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