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今 (7) 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外界關注,「No ESG,No Money」是否成為金融機構最終要達到的永續標準?中信金、兆豐金及第一金 3 位總經理一致認為,尚未達到此境界,金融業應發揮的是影響力,而非懲罰力,現階段的重點在於引導企業邁向永續,而不是一刀切地拒絕投融資。
先行者聯盟成員為中信金控、玉山金控、元大金控、第一金控、國泰金控、兆豐金控六家金控。元大金控身為「培力與證照工作群」召集人,也是 2025 年度的輪值主席,2026 年將交棒給第一金控。
關於「No ESG,No Money」議題,中信金控總經理高麗雪直言,並沒有這麼嚴肅地看待,以台灣產業結構來看,從具國際能見度的大型企業 TSMC 到深耕在地的中小企業都有,「我們不可能因為企業暫時沒做 ESG 就不往來」。她指出,中信金更傾向採取鼓勵與協助策略,例如提供綠色貸款、技術輔導或轉型資源,只要企業願意踏上永續之路,中信金就會陪伴他一起走。
第一銀行總經理方螢基也認為,金融業在 ESG 推動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是「發揮影響力」,他指出,如果不貸款給企業,反而失去了影響的機會,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變得更好。方螢基說,銀行會透過投融資條件作為誘因,ESG 表現好的企業,銀行會給予減碼或優惠;若做得差,就會限縮或調整授信。
兆豐金控總經理張傳章則補充,應該修正為「No ESG Improvement,No Money」,重點是要有所改善,他指出,金融業不能一味排除高碳產業,轉型需要時間與鼓勵,我們改稱為「永續轉型金融」,目的就是要協助 Brown Economy (高碳排放產業) 逐步轉型,而不是讓他們被排擠在外。
張傳章強調,金融機構應該勇於展現「獎懲對稱」的機制,企業若努力改善 ESG,應該得到實際的加碼支持;若無所作為,才應減碼或收緊資金。他呼籲金融業在推動永續的過程中,更應聚焦於「正向引導」與「實質影響」。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