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大象轉身!劉揚偉如何抓住黃仁勳的手,從毛三到四代工廠,變身AI伺服器巨擘

2025年11月05日 20: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鴻海大象轉身!劉揚偉如何抓住黃仁勳的手,從毛三到四代工廠,變身AI伺服器巨擘
優分析製作

在輝達GTC大會上,黃仁勳背後的合作夥伴牆是全球科技業的尋寶圖。但今年,最大的「明牌」不是牆上的Logo,而是站在他身邊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這場世紀同台,不僅推升鴻海股價衝上265元新高,更正式宣告:那隻被視為牛皮股、長年在百元徘徊的紅色巨象,已然甦醒,並準備在AI的舞台上翩翩起舞。

「我爸很高興地跟我說,他套了三年的鴻海,終於在120元解套賣光了。」容逸燊(Yeason)分析師在優分析的《股民想知道》節目上分享的一段小故事,正是過去十年市場對鴻海的縮影。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從那天之後,120元的鴻海,再也沒回來過。」

這個戲劇性的轉折,背後是鴻海一場長達數年、由內而外的價值革命。過去,鴻海是「蘋概股」的代名詞,緊緊擁抱蘋果訂單,卻也深陷「毛三到四」(毛利率3%至4%)的低利潤泥淖。當廣達、緯創等同業早已因AI伺服器題材股價翻倍時,鴻海仍在原地踏步,讓百萬股民望穿秋水。

然而,這一次,沉睡的巨象不僅跟上了,甚至展現出後發先至的王者氣勢。

告別「毛三到四」,擁抱AI新黃金時代

轉捩點的關鍵,在於劉揚偉領導下的鴻海(2317-TW),決心撕下「蘋果代工廠」的單一標籤,將AI伺服器確立為驅動集團成長的「新黃金引擎」。

過去接到蘋果訂單是股價保證,但近年消費性電子成長趨緩,蘋概股光環褪色,低毛利反而成為成長的枷鎖。鴻海意識到,唯有打進高技術、高毛利的AI核心供應鏈,才能真正實現價值重估。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鴻海第二季財報顯示,營收年增16%,毛利率年增14%,淨利更是大幅年增27%,單季EPS來到6.23元,法人估計全年賺進12至13元已非難事。這份成績單的核心動能,正是AI伺服器業務的爆發性成長。

法人報告預估,隨著輝達GB300伺服器機櫃陸續出貨,鴻海AI伺服器營收第一季年增率達50%,到第三季更可能飆升至170%。從GB300到下一代的Rubin架構,鴻海都以輝達「首席合作夥伴」的姿態,穩穩佔據了最有利的位置。

工業富聯成前鋒,外資投下信任票

市場的信心,不僅來自於黃仁勳的「口頭認證」,更來自鴻海子公司——在中國上市的工業富聯(FII)繳出的驚人財報。

工業富聯今年第三季單季營收達2,430億人民幣,歸屬母公司淨利潤高達103億人民幣(約台幣446億),年增率飆破62%。作為鴻海AI伺服器業務的主力部隊,工業富聯的強勢表現,無疑是鴻海集團轉型成功的前行指標,其股價沿著月線強勢上攻,也為母公司的股價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這股底氣,連最敏銳的國際資金都感受到了。從今年8月開始,外資法人一改過去的觀望態度,對鴻海的籌碼由賣轉買,至今買超力道未歇。這意味著,在法人眼中,鴻海已不再是過去那個只能賺取微薄代工費的組裝廠,而是一家在全球AI版圖中,擁有關鍵地位的科技巨擘。

三百元只是起點?大象跳舞的下一步

從昔日80到120元的盤整區,到如今站穩200元之上,甚至有外資喊出300、400元的目標價,鴻海的故事,是台灣製造業從「效率驅動」轉向「價值驅動」的經典範例。

劉揚偉在GTC大會上,不僅是為自家公司站台,他所喊出的「AI正在推動工業5.0新時代」,更是為整個台灣供應鏈描繪了新的藍圖。結合AI伺服器、電動車與機器人三大業務的佈局,以及橫跨歐、亞、美三洲的全球化產能,鴻海正在建構一個更具韌性與成長潛力的商業帝國。

對於持有鴻海的投資人而言,觀察外資籌碼的流向與工業富聯的股價走勢,將是判斷短期波動的指標。但從長線來看,這頭轉身成功的巨象,才正要開始展現它靈活的舞步。三百元的目標價,或許不是終點,而只是這場華麗轉身後的起手式。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股市
投資
鴻海
輝達
黃仁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