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 : 優分析)
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在7月時滑落至49.7,景氣轉向緊縮格局,由於全球工廠需求不振,加上美國和中國的製造大廠表現疲弱,增加了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的風險。製造業的復甦出現反轉,未來前景不明朗,不過也因此看見商品生產部門的通膨有望出現明顯降溫。
在美國 ,7 月製造業指數降至 46.8,已連續第4個月緊縮,並且為今年以來的最低點,新訂單指數持續銳減,經濟環境並未出現好轉,人民對經濟健康狀況和衰退風險產生擔憂,儘管過去供應商交貨表現實現了產出增長,但新增訂單並未因此流入。
在中國,經濟持續低迷,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9.4,創5個月新低,已是連續第3個月萎縮,路透指出,地緣政治帶來壓力,中國製造業活動的悲觀情緒濃厚。在其中,新訂單下滑,部分原因來自於房地產行業調整,抑制了鋼鐵、水泥等建材產品的需求,房市情況仍不樂觀,市場消費信心低落。
在日本,7月製造業 採購經理人指數降至 49.1,為3 個月來,首次跌破景氣榮枯線,訂單出現自 3 月以來最快下滑,特別是汽車業。其中日本國內物價不斷上漲,使得經濟環境出現隱憂,但企業的商業信心依然堅挺,因為企業預計日本和海外的需求將復甦。
在台灣,7月製造業PMI儘管有所下滑,但仍在52.2屬於擴張格局,進一步觀察,五項組成指標中,因供應商交貨時間上升,新增訂單、生產與人力雇用轉為擴張,存貨則轉為緊縮。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其實廠商的存貨還是相當的吃緊,所以我們的判斷是說,其實在下半年的景氣,應該還是會維持一定的狀況。」
從產業細項觀察,生技化學、電子光學、食品紡織仍表現強勁,但機械設備產交通工具、原物料、機械設備業動能相對低落,整體來看,部分產業廠商還在消化近期美國總統大選的變化及利率決策,企業對未來前景從過去的樂觀,轉為審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