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德國公用事業協會(BDEW)與太陽能暨氫能研究中心(ZSW)聯合公布的數據,2025年上半年再生能源占整體用電比重為54.5%,比去年同期的57.2%減少了2.7個百分點。
這是近年來少見的「容量增加但占比下降」情況,主要反映出實際發電受限於氣候條件的限制,非純粹由基礎建設決定。
氣候波動的直擊衝擊
數據進一步顯示,2025年第一季的風速被形容為「歷史性地低」。這導致:陸域風力發電量年減18.3%;海域風力發電量年減17.0%
風力發電一直是德國再生能源中的主力,單是陸域風電的裝置容量就超過65 GW。當風速變弱,葉片轉不動,即便有再多設備也無用武之地。這凸顯風電與氣候密切相關的結構性風險。
雖然歐洲整體風能資源仍具潛力,但風況的不穩定性要求整體能源系統具備更高的彈性與調節能力,否則將會產生供電缺口與價格波動問題。
水力也遭殃,太陽能獨撐場面
除了風電受創,水力發電也因氣候異常而表現疲弱。2024年冬季降雨與積雪偏少,使得春季融雪量不足,進而導致河流水位偏低、發電效率受限。
整體來看,水力發電量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9%。當風力與水力兩大自然型能源同時疲軟,也說明再生能源的高度變動性,讓綠能系統面臨更大的調節壓力。
儘管風與水表現不佳,太陽能卻在本期發揮關鍵支撐角色。統計指出,光電發電量年增23%,成為再生能源中少數實現逆勢成長的項目。
這主要歸功於近年來德國大幅擴張太陽能裝置容量,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裝設超過80 GW的光電系統,加上日照時數提升,成功抵銷部分風電減少帶來的影響。
用電需求微降,進口比例略增
在需求端,2025年上半年德國的總電力消費為258.6太瓦時(TWh),較去年同期小幅下降0.7%,可能與工業活動疲軟及節能行為有關。
國內電力生產則略降至251.2 TWh(-0.2%),因此部分電力需求仍仰賴進口補足。這也顯示德國在綠能發電受挫時,仍須仰賴鄰近國家與跨境電網來維持電力供應安全。
前瞻觀點:穩定性、氣候風險與基礎設施三者缺一不可
這次的綠電占比下降事件,其實不只是數據上的一個小插曲,而是一個重要警訊:
🔺氣候風險需納入能源規劃核心:傳統上,能源政策多依賴歷史平均風速、降雨量等做預估,但氣候變遷讓「極端偏離」越來越常見,預測難度提高。若缺乏對極端天氣的風險評估,可能導致設計錯估,進而影響供電穩定性與成本預估。
🔺強化備援電力與儲能體系:包含氫能、地熱與大規模儲能設施,有助於在再生能源失效時補上空窗期。此外,分散式能源與需求側管理(如智慧電網、動態電價)也能提升整體調節能力。
🔺跨境合作與區域電網整合更顯重要:德國已與北歐、荷蘭等國建立跨境電網,但未來需更進一步強化歐洲電力市場協同調度,應對氣候異常與能源危機雙重壓力。
總結
德國2025年上半年再生能源占比下滑事件,表面看來是風速與水力不足,實則是對整體綠能轉型韌性與氣候適應力的一次壓力測試。
當世界多國以「再生能源高占比」作為減碳目標的主軸,這次的案例提供一個警醒:硬體擴張之外,更需要氣候預判、儲能配套與彈性調度的智慧規劃,否則再多綠電設施,也可能在無風的季節裡徒留空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