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稀土磁材的壟斷性供應者,2024年度供應全球約90%的產能。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最大的11家上市磁材企業中,出口收入佔比在18%到50%之間。4月政策生效後僅兩個月,中國的磁材出口量即劇烈縮水75%,對於本土出口商來說,中國的出口限制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中,包頭天和磁材(603072-CN)的案例最具代表性。這家公司自2008年創立,總部位於內蒙古包頭市,專門從事釹鐵硼與釤鈷稀土永磁材料的研發與生產,產品被廣泛應用於新能源車、風力發電、高速鐵路、航空航太及消費電子。公司坦言,如果國際局勢繼續惡化,出口收入恐將進一步下滑。另一家主要生產商,煙台正海磁性材料,2000年成立以來深耕中國市場,雖在2025年已取得部分出口許可,但並未公布全面恢復出貨的具體時間表。
即便中美雙方已達成協議,根據包頭稀土產品交易所的觀察,出口許可程序仍將使復甦進展遲緩。企業普遍反映,大量無法出口的產品只能被迫堆放在倉庫,增加了資金周轉壓力。多家中小型磁材企業已減產約15%,並在2025年上半年繼續維持保守生產策略,以避免庫存持續惡化。
這場危機對中國國內磁材市場也產生深遠影響。Trivium China研究主管Cory Combs指出,雖然2025年以來部分企業股價已從4月的低點回升,但這種反彈缺乏任何可靠的產業基本面支撐。他直言:「我看過各種市場預測,無論假設多樂觀,沒有一個模型能證明這種反彈是可持續的。」
從歐洲在2023年及2024年遭遇的鍺和銻出口限制經驗來看,即使限制針對的是主要民用產業,出口恢復也常常遠遜於預期。根據最新海關資料,即便一年多過去,歐洲進口的銻也僅恢復到管制前的極小部分,這已經對鉛酸電池與相關工業造成長期供應壓力。
Boise State University學者David Abraham認為,出口許可程序中所需的大量細節資料與透明化要求,已經成為行業永久性的營運成本。他強調:「在某種意義上,沒有回頭路了。」隨著數百家磁材企業面臨成本上升與需求疲軟的雙重壓力,行業整合與併購潮已在2025年開始浮現,這或許正符合北京推動產業集中化、強化對供應鏈掌控的政策目標。
短期內,中國的稀土出口管制無疑鞏固了對美國的談判籌碼,但對其國內磁材企業而言,這是需求放緩、資金緊張與高庫存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