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離岸風電為何撐不住?Orsted撤案損失8億美元,市值跌掉80%!

2025年05月08日 11: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5月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當綠能轉型被各國政府列為未來的經濟命脈,風電卻在現實的風暴中,開始頻頻「熄火」。

今年五月,丹麥能源巨擘 Orsted 宣布取消英國離岸風電旗艦案 Hornsea 4,對全球再生能源產業投下一顆震撼彈。

成本失控,連市場龍頭也撐不住

Hornsea 4 原本是英國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關鍵項目之一,預計發電量高達 2.4GW,足以供應超過 200 萬戶家庭。

然而 Orsted 最終選擇止損,承擔高達 55 億丹麥克朗(約 8.3 億美元)的違約金與減損費用,原因並非政策變動,而是「經濟效益已經不成立」。

Orsted 自 2021 年高點以來市值蒸發近八成,是市場環境劇變的寫照。

執行長直言,供應鏈成本飆漲、利率上升與專案執行風險增加,已讓這個專案無法創造足夠價值。這也意味著,哪怕是在政策「友善」如英國的環境下,企業仍可能因無法承擔風險而選擇退出。

利率、原物料、風險——風電的三重壓力

過去十年,風電產業仰賴「便宜資金」成長茁壯。然而隨著全球升息循環展開,資金成本對風電這類資本密集型專案構成直接打擊

與此同時,原物料價格波動與地緣政治(如美國對鋼鋁產品徵收關稅)推升建設成本,讓開發商的預算模型迅速失效。

Orsted 自去年起也遭遇美國兩項離岸風場因成本增加而出現資產減損。這些因素累積下來,使投資風電的「安全感」不再,而成為財務規劃上的「不確定因子」。

綠能投資泡沫正在破裂?

再生能源長期被包裝為穩定成長的投資標的,尤其在 ESG 資金湧入後,風電專案估值一度脫離現實。

但 Hornsea 4 的撤案無疑打破了這種想像。過去許多綠能投資案倚賴樂觀的長期電價假設與政策支持,卻忽略了財務結構與風險控管是否具備韌性。

現在,投資人開始追問:如果連 Orsted 這樣的領導企業都認為專案不划算,其他中小型業者的承受力又在哪裡?未來新專案是否會遭遇更嚴格的財務門檻?

政策與市場的落差正在浮現

值得玩味的是,Orsted 雖然撤案,卻未對英國政府開火。執行長仍稱英國提供了「正確的政策框架」,顯示問題不在政策本身,而在於市場邏輯與財務現實之間的落差愈來愈大。

英國能源大臣雖然仍希望 Hornsea 4 在 2030 年前復活,但這項盼望是否建立在可行的經濟條件上,仍待觀察。如果政策無法實質改善企業的投資風險,那麼「目標再高遠」,也難以吸引民間資金持續參與。

結語:從信仰到現實,綠能轉型的下一步

Orsted 的選擇不只是財務策略,更是一則警訊:提醒我們能源轉型不能只靠信仰,也要有可承受的現實基礎。綠能不再是保證獲利的標的,而需要進一步檢視其財務結構政策誘因與風險配置

當風的方向改變了,投資者、政策制定者與社會大眾都該重新思考:我們願意為綠能夢想,承擔多少代價?而未來的能源藍圖,該如何在現實限制中前進。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風電
離岸風電
美國
英國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