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比稀土更沉默的危機:中國正掌握金屬供應鏈的真正主導權?

2025年07月04日 14:05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7月4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近期,菲律賓與納米比亞的銅冶煉廠相繼進入停工維護狀態,主因是加工費率轉為負值,使廠商無利可圖。澳洲 Mount Isa 銅廠與 Rio Tinto (Rio-US) 的 Tomago 鋁廠也面臨相同壓力,澳洲政府被迫介入。這顯示,全球冶煉產能正快速退出市場,危機不在礦源短缺,而在加工階段的利潤崩潰。當前全球關注中國限制稀土出口,但真正的結構性風險,來自中國對金屬加工鏈的全面主導。

中國擴張:冶煉價格機制全面失效

中國冶煉業者近期與智利 Antofagasta 簽訂的中期銅精礦合約,將加工費率訂為「零」,象徵冶煉環節已失去定價權(見此報導)。現貨市場更嚴峻,冶煉廠須向礦商「倒貼」採購原料,形成價格邏輯的徹底反轉。類似情況也出現在鋅市場:2023 年第 4 季鋅加工費轉負,儘管近期現貨費率回升至每噸 55 美元,仍遠低於今年基準價 80 美元,且該基準價本身已是 50 年來最低(見此報導)

與此同時,中國鋅精礦進口量暴增,今年前五個月達到 220 萬噸以上,較去年翻倍鋁出口則從 2010 年的 200 萬噸成長至去年的 600 萬噸。中國冶煉產能快速增加,使其他地區的冶煉廠因而面臨成本與價格雙重擠壓。

產能過剩,遠超原料供應極限

市場價格崩壞的根本原因不在於礦源供應限制,而在於中國冶煉能力的迅速擴張,已超過全球礦山可負荷的供給量。以鋅為例,礦產供應雖於今年前四個月成長 5.1%,但遠不足以支撐中國新增的冶煉產能。

加工費轉為負值的現象反映市場供需已出現嚴重失衡。冶煉廠營收主要仰賴加工費與副產品(如硫酸、貴金屬等),但當核心加工費轉負,即使有副產品也無法彌補整體虧損。中國產能擴張未受市場訊號制約,是造成冶煉價格崩塌的直接原因。

逐漸失去加工與重建空間

在中國主導下的價格競爭下,其他地區的冶煉產能正快速流失。除了先前提及的菲律賓、納米比亞與澳洲案例,歐洲亦有多間鋁與鋅廠自 2022 年俄烏戰爭造成的能源危機以來陸續關閉。這並非單一區域問題,而是整個全球市場正在失去冶煉產業的營運基礎

Macquarie 銀行估計,自 2020 年以來,已有逾 50 萬噸西方鎳冶煉產能關閉。印尼目前約生產全球一半的鎳,主要來自中國在印尼當地礦山與冶煉設施的大規模投資。在鋁產業,中國產能雖設有 4,500 萬噸上限,卻轉而在印尼興建新廠,外移產能。這些趨勢反映:全球逐步失去加工能力

補助追不上

中國冶煉廠即使面臨虧損,也因垂直整合或政府補貼得以持續營運。西方冶煉廠則面臨用電成本高、難以與科技業爭奪電力資源等困境。像是歐盟雖然已提出促進電力長約簽訂與加速用電設施建置的行動計畫,希望協助冶煉與鋼鐵業降低電力壓力,但目前尚無明顯成果。

在此背景下,是否提供更多財政支援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選擇題。以澳洲為例,Nyrstar 的 Port Pirie 廠若欲開發具關鍵價值的銻副產品,前提是該廠仍能持續營運。冶煉業已從過往的產業議題,升級為政策與地緣安全問題。

冶煉能力恐成供應鏈主導權

中國對稀土的控制來自加工環節的主導權,而非礦產本身。現今在銅、鋅、鋁、鎳等基本金屬上,類似的加工壟斷模式正快速形成。冶煉能力不僅是供應鏈中間段的技術環節,更關係到稀有副產品的提取,如鎵、碲、銻等具半導體或軍工用途的戰略金屬。

各國若無法挽救現有冶煉廠,將可能進一步限縮布局空間,整體金屬供應鏈也將更加依賴中國主導的體系。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中國
金屬
礦業
全球
能源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