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近幾週焦點落在總統川普是否試圖撤換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但真正可能對政策與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的,或許不是這場人事風暴本身,而是川普政府放話要「全面檢討聯準會」的制度性行動。若這項動作成真,將遠超過一人去留所能改變的範圍。
Fed主席其實只有一票:制度才是真正的防線
在許多人眼中,聯準會主席是決定利率走向的關鍵人物,然而實際上,聯準會政策由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共同制定,該委員會由七位董事會成員與五位地區聯準銀行總裁組成。主席僅是這十二人中的一票,而且FOMC的主席與副主席需每年由成員投票產生,並非由總統一手任命、永久掌控。
這項制度設計正是為了維持聯準會在面對政治干預時的自主性。即使川普總統極力希望鮑爾下台,只要FOMC多數成員反對,依然可以由其他成員推舉替代的會議主席,抵銷政治任命的影響力。
換言之,鮑爾固然重要,但聯準會的獨立性並不寄託於單一個人,而是內建於其制度架構之中。
川普政府真正想改變的,是聯準會的「思想模式」
Bessent在訪談中毫不掩飾對聯準會學術導向決策模式的不滿。不只是針對鮑爾個人,而是挑戰整套以模型與預測為基礎的決策文化。這代表川普政府正試圖將壓力轉向更根本性的層面,即聯準會對經濟的思考方式本身。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Bessent其實曾勸川普不要撤換鮑爾,因為這可能導致對方提告,或引發國會任命上的拖延,讓拜登提名的副主席Jefferson暫代主事,反而讓行政部門更難掌控決策。因此,與其冒著法律與程序風險拔掉鮑爾,不如施加制度性壓力,讓Fed「自己改變」。
制度改革難度高,思想轉向卻可能先發酵
儘管Bessent高調主張改革聯準會,但現實上,任何實質改變其制度結構的行動都需經國會通過。在目前政治環境下,連共和黨內部都未必支持大幅修改聯準會運作機制。再者,最高法院近期的裁決指出,聯準會這類機構應被保留其「特殊歷史地位」,顯示司法體系對央行制度仍有基本維護立場。
然而,影響聯準會「如何思考與溝通」的方式,則可能不需透過立法。透過逐步改變董事會組成、任命對Fed傳統模型持保留態度的人選,川普政府有機會在制度表面不變的情況下,重塑政策取向。
目前已有兩位川普提名的理事,Christopher Waller與Michelle Bowman公開主張應立即降息,若未來再加入兩位新成員,包括接替鮑爾的人選,整個董事會過半將由川普任命。雖然FOMC仍包含五位地區總裁,但這樣的變化勢必改變整體決策氛圍,甚至為未來施行如殖利率曲線控制等更激進的政策鋪路。
結語:真正的戰場,不在主席位置,而在Fed的思維本體
政治對貨幣政策的干預已非新鮮事,但若這場爭奪戰延伸至對制度與思維方式的全面挑戰,其長期影響可能超過市場當下所能反映。正如SGH Macro Advisors的經濟學家Tim Duy所言,這場戰略似乎是「讓政策利率保持低檔,同時調整美債發行策略,試圖控制殖利率曲線」。若聯準會真的順應政治壓力,長期利率反而可能因通膨預期上升而升高,引發市場對央行獨立性的質疑。
聯準會的穩定性不只來自它的章程,更來自它堅持用數據與模型來與市場對話的文化。一旦這層文化開始動搖,真正的風險才會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