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核融合從實驗室走向資本市場,為何成為能源巨頭爭相投入的新賽道?

2025年07月22日 13:45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在短短一年之內,全球對「核融合」(fusion energy)的民間投資飆升至 26.4億美元,不只年增178%,更是自2022年以來最高的一次。這波資金潮不只讓人驚訝,還讓許多人大膽問出那句話:「人造太陽」真的快來了嗎?

你沒有看錯,這不是天方夜譚。連Google、Shell、Chevron等能源與科技巨頭都搶著卡位,讓這項原本只能在物理實驗室裡聽到的概念,一夕之間成為全球能源創新賽道的主角之一。

核融合到底是什麼?為何被說是「終極能源」?

核融合其實就是模仿太陽內部的運作模式。太陽會持續發光發熱,是因為裡頭的氫原子不斷融合成氦原子,在這個過程中釋放出大量能量。人類希望把這個自然奇蹟搬進地球,建立能夠穩定輸出電力的「核融合電廠」。

📌它之所以被稱為「終極能源」,原因有三:

1.幾乎不會排放二氧化碳,對抗氣候變遷有巨大潛力
2.不產生高放射性核廢料,不像傳統核電那麼難處理
3.所需原料(像氘、氚)地球上資源豐富,且能源密度遠高於化石燃料或再生能源。

發生什麼事?為什麼投資突然爆量?

2024年Fusion Industry Association的年度報告指出,全球目前有53家活躍的核融合公司,自2021年起至今,累積獲得近 97.7億美元 的民間投資。特別是在過去這一年,資金流入加速,光是這一年就達到 26.4億美元

這當中,包括不少令人驚訝的新面孔:

🔺傳統化石能源大廠:Shell、Chevron
🔺工業巨頭:Nucor(美國最大鋼鐵公司)、Siemens Energy
🔺科技公司:Google(已簽下核融合電力採購合約)

這波投資熱,代表的是產業氛圍的改變,從「只敢研究,不敢投資」,轉向「現在是佈局未來的時機」。

幕後推手:AI 和資料中心正在拉高對電力的渴望

這波投資成長並非巧合,而是與近年AI 大爆發資料中心用電需求暴增密切相關。

訓練大型語言模型(如 GPT)、處理影像辨識、建構雲端服務……這些都需要大量穩定電力,傳統再生能源(像太陽能、風力)不一定能跟上步調。於是科技公司開始尋找新選擇,而核融合,剛好成為一個既綠又潛力無窮的能源備案。

Google就是例子之一。他們在今年6月宣布,已和美國新創公司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 達成採電協議,期望2030年代初期開始使用核融合供電。這不只是信任,更是押注。

技術還沒成熟,但投資人已經「提前下注」

雖然資金湧入,但科學家與業界都坦言:「核融合要真正用來發電,還有幾道大門沒突破。」

目前最大的三個技術難題是:

🔻點燃門檻太高:現在還需要花大量能量去啟動融合反應,根本不划算。
🔻反應不穩定:融合反應無法長時間維持,可能一下就熄火。
🔻缺乏能源輸出系統:即使有能量,也還沒搞定如何有效轉成商用電力並送入電網。

此外,資金缺口也不小。根據這次調查,平均每家企業仍需要7億美元來完成第一座試營運核融合電廠。整體產業估計還缺 770億美元,是目前投資金額的八倍。

產業進入「戰略卡位」與整併期

這場競賽不只是技術之爭,更是資源與格局之爭。過去核融合公司大多是技術型新創,但現在,大型能源公司進場後,產業正在出現「資本整併」與「主導權洗牌」的跡象

小公司將被併購,形成幾個主導陣營,且有資本、有政策、有科技底子的玩家,會在未來十年內搶下關鍵市占。

這會像早年的晶片業或電信產業一樣,進入「大者恆大」的階段。FIA也預期,這樣的整合雖然看起來像縮減規模,實際上有助於減少重複研發與浪費,反而能加快商轉時程。

展望未來:距離商轉還有多遠?

從這波投資與佈局來看,核融合正進入「從實驗走向商轉」的臨界點。

技術成熟還需要5到10年;政策支持與標準制定仍在摸索中;但資金與產業信心,已經開始集結;而AI與淨零排放的全球趨勢,讓核融合變得不再是「選項」,而是潛在必要選擇。

若2030年代初期真的有第一座核融合電廠並網供電,那將不只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更可能改寫國際能源權力平衡。

這場看似天馬行空的能源革命,其實已經悄悄在資本市場與產業布局中醞釀多年。現在只是第一次出現明確的「商業信號」與「規模資金」。雖然技術還有距離,但機會窗口已經打開。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核融合
電力
電廠
核電
電網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