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營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近日宣布,計劃關閉旗下Panipat煉油廠的柴油脫硫裝置,並在2024年底或2025年初展開升級工程,使該裝置能改為生產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
Panipat廠為印度最大規模煉油基地之一,日處理原油能力達30萬桶,是該公司能源產出的核心據點。
永續轉型啟動:柴油裝置將轉為SAF生產設施
升級後的新設備將以廢食用油(Used Cooking Oil, UCO)為原料,每年可生產3萬噸SAF。
這項投資計畫直接呼應印度政府設定的減碳目標:在2027年實現航空燃料中SAF佔比達1%、並於2028年提高至2%。這不僅意味著煉油業將扮演航空去碳化的關鍵角色,也為原本低價值的UCO創造再利用的市場價值。
煉油廠營運持續:柴油供應不受改造影響
Indian Oil特別指出,此次改造不會影響柴油的整體供應,原因在於Panipat煉油廠設有多套柴油加氫裝置(hydrotreaters),可支援原有脫硫功能。
換言之,即使一套裝置停機升級,其餘設備仍可維持穩定產出,確保供應不中斷。這種做法也展現一種新的轉型邏輯:逐步升級、邊運作邊轉型,降低一次性全面改造所帶來的風險與成本壓力。
拓展SAF產能:其他煉油廠也將調整設施
除了Panipat廠外,Indian Oil正評估將其他具煤油產能的機組進行技術升級,使其轉為SAF生產用途。
SAF具有與傳統航空燃料(Jet A-1)相似的物理與化學特性,不需要改變飛機引擎或基礎設施就能直接使用,因此被視為中短期內最可行的減碳路徑。
目前全球各大航空公司與供應商正積極尋找SAF來源,而印度作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消費國,若能快速建立SAF產能,不僅可支應內需,也有潛力進軍出口市場,搶占亞太SAF供應鏈的關鍵位置。
大型綠氫佈局:萬噸級設施已簽約、7萬噸新案即將招標
與SAF發展同步進行的,還有Indian Oil在綠氫領域的佈局。
根據規劃,該公司已在Panipat廠啟動一座年產1萬噸的綠氫設施建置案,並交由印度工程龍頭Larsen & Toubro(L&T)負責全案興建與營運。根據合約,未來綠氫將以每公斤397印度盧比(約4.64美元)的價格賣給Indian Oil。
除了既有項目,公司還計劃招標另一座年產7萬噸的綠氫工廠,擴大未來氫能自給率與應用範圍。這些設施所產出的綠氫,未來可能用於煉油過程中的加氫脫硫、燃料電池重卡、工業熱源等多元用途,進一步降低石化產業的碳足跡。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印度政府目標,到2030年煉油業使用的氫氣中,至少有50%必須來自綠氫。這項政策正驅動能源與化工企業提前部署,進一步引發綠氫設備、再生電力與儲能市場的連鎖效應。
政策驅動與產業意義:從化石燃料到低碳能源的過渡
Indian Oil的這一系列行動顯示出,石油企業不再只是碳排放的代名詞,而是低碳轉型的主力之一。藉由升級現有煉油設施與導入清潔氫氣,公司正在逐步將原有的高碳密集產業,轉變為兼具經濟與環境效益的綠色能源體系。
SAF與綠氫的結合,對於印度而言不僅是減碳,透過回收本土UCO、建構在地化綠氫設施,印度有機會從石化進口大國,轉變為綠色燃料出口基地。
未來若能持續推動相關基礎建設、鼓勵國際航空公司與航運企業簽署長期供應協議,印度將可能在2030年代成為亞洲綠色燃料轉運與供應重鎮,形塑全新的地緣能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