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對AI的發展充滿期待,認為它能帶來經濟大突破的同時,另一個看不見的代價卻正在累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AI預計從2025年到2030年,平均每年可為全球GDP增加0.5個百分點,換句話說,這股科技潮流可能帶來數兆美元的成長動能。但同時,它也可能讓全球的碳排放量增加1.2%。這場關於成長與永續之間的拉鋸,正快速浮上檯面。
IMF在最新一份報告中指出,AI需要龐大的運算能力,光是訓練與運作模型,就需要大量電力。估計到2030年,AI所需的用電量將達1,500太瓦時,等同於現在整個印度一年的用電量。舉例來說,美國維吉尼亞州目前的資料中心總面積,已經大到相當於八棟帝國大廈的樓地板面積。這樣的電力需求,也意味著更多的碳排放。
最新的國際能源總署(IEA)報告也進一步警示,AI的爆炸性成長將使資料中心在2030年的用電量翻倍,與日本全國目前的總用電量相當。雖然約一半的新增電力預計會來自再生能源與電池儲能,但剩下的部分將由天然氣與燃煤電廠提供。這也意味著,資料中心短期內仍會是推升化石燃料需求的重要來源。
IEA指出,美國是AI帶動電力需求成長的最大貢獻者。到2030年底,資料中心在美國的用電量將超越鋁、鋼、水泥與化工等所有傳統高耗能產業的總和。在路易斯安那州,甚至有燃氣發電廠正規劃專供Meta新資料中心使用。中國則是另一大AI市場,目前以燃煤供電為主,2030年前預期仍將仰賴煤電與再生能源雙軌並進。
如果我們用每噸碳排放約39美元的社會成本來換算,這些AI造成的新增碳排放會讓全球多出大約500億到660億美元的環境成本。雖然這個數字比不上AI帶來的經濟成長,但它仍是一筆無法忽視的帳單。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好處與壞處,可能不會平均分配。
AI財富被少數人賺走,後果卻要所有人買單
IMF指出,AI帶來的財富多數將集中在已開發國家與科技巨頭手中,而氣候與環境的壓力,卻是全球一起承擔。如果政府沒有介入調節,這波AI熱潮不但無法幫助縮小貧富差距,反而可能讓問題更嚴重。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AI未必只會帶來壞消息。像是英國Grantham氣候研究中心就表示,如果能好好利用AI,它其實有潛力幫助我們降低碳排放。例如應用在能源使用效率、綠能調度或交通運輸的最佳化上,AI可能反而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好幫手。
以Google旗下的DeepMind為例,該團隊利用AI技術即時分析資料中心內的溫度、風扇轉速、冷卻系統效能等數據,並持續優化冷卻系統運作。透過強化學習演算法,他們成功讓冷卻用電量降低了40%。這樣的技術若能普及,對整體碳排放的減少會有實質幫助。
不過,Grantham研究員Roberta Pierfederici也提醒:「光靠市場自己,AI很難自動往對地球有利的方向發展。政府和企業要積極投入資源與政策,引導AI走上正確的路。」
AI的成長潛力無庸置疑,但面對那筆悄悄累積的碳排成本,也是逐漸受到重視的事情。
AI產業與能源產業要一起看,無法分離
為了因應AI時代帶來的高耗能挑戰,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各國政府將加快在碳定價、綠電基礎建設、以及資料中心能效標準上的政策投入與規範更新。這不僅攸關氣候政策的落實,更將帶動新一波「AI永續基礎建設」的產業商機,從再生能源供應、電網升級到低碳算力解決方案,市場潛力可觀。
這些政策與技術選擇,將直接決定AI革命是走向生產力奇蹟,還是成為一場氣候危機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