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全力把人形機器人推上新高度,要在全球市場重新找回話語權。根據《讀賣新聞》報導,村田製作所(Murata)與專精多功能機器人的Tmsuk公司宣布,將在今年底於京都府設立「京都人形機器人協會」(KyoHA)。這個協會的核心目標不只是研發一台會走路的機器人,而是要建立從零組件供應到量產製造都在日本完成的完整產業鏈,全力追趕中國與美國的機器人發展腳步。
Tmsuk:技術底子深厚,產品線橫跨多領域
Tmsuk公司自2000年成立於日本宗像市,二十多年來累積了多領域機器人經驗。他們開發過牙科病患訓練用機器人、商店促銷機器人、巡邏監控機器人、救災用遠端操作機器人,甚至連巨型的多用途機器人也在他們產品線中。特別是搭載語音辨識和互動技術的接待型機器人,已經在日本多個公共場合實際應用,這讓Tmsuk在此次計畫中扮演研發主力的角色。
兩階段目標:先救災,再量產
根據計畫,KyoHA要先在2026年底前推出首款原型人形機器人,特別針對災害救援場景,預計能搬運超過100公斤重的物資。這類大型機器人將用於地震、火災等救災第一線。等到技術穩定後,協會計畫在2029年3月之前正式推出量產型號。這將是日本首次全國產化、能大規模投入實際應用的人形機器人產品。
跨界投入:AI與不動產科技一起來
這次打造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不只是傳統製造業的合作,還有AI不動產科技公司SRE Holdings也參與其中。未來這些機器人預計搭載先進的語音指令、影像辨識以及智慧判斷系統,不只會走路搬運,還能與現場人員對話、接收雲端指令協同作業。這種「智慧救災+多功能服務」的組合,被視為日本對抗勞動力短缺和高齡化挑戰的重要解方。
追趕中國與美國:重振日本機器人競爭力
過去日本在機器人技術上曾經是全球領先,例如本田的Asimo曾是雙足行走機器人的代表作。但近幾年,中國與美國企業憑藉資金與技術投入,迅速拉開差距。這次KyoHA的成立,正是日本要把研發與製造實力重新結合起來,一步步追回失落的優勢。隨著2026年原型機面世和2029年量產計畫,接下來幾年將是日本機器人產業能否再崛起的關鍵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