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正用機器人大軍,悄悄改寫全球物流規則,效率與成本的終極賽局已經開打。
( 圖片來源:Statista )
上圖能清晰地看到全球電商的飛速發展,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食物」(Food)類別始終是電商營收中佔比最大的支柱,其營收規模不斷擴大,預計到 2029 年將持續領跑所有細分市場。
這股電商的巨大成長,尤其以食物電商為代表,帶來的是對「速度」與「成本」的極致追求。
過去,要滿足這種需求,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人力、更大的倉庫來應對快速增加的訂單量和品項;然而,現今的遊戲規則正在劇烈改變。
為了跟上電商的「光速」發展,從商品的揀貨、分類到最終的搬運,智慧機器人正從過去的輔助角色,逐漸成為倉庫中的主角。
這不僅是亞馬遜的故事,而是整個物流、零售產業的未來縮影。
R 洞察
我們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自動化正在從「加分項」變成「必需品」,
面對「食物」等高頻、高時效性需求的電商市場,沒有自動化技術的輔助,將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
亞馬遜無疑是這場變革中跑得最快的領跑者,它們正透過智慧物流,為不斷增長的電商需求,提供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真正實現「光速」送達的承諾。
為何亞馬遜非用機器人不可?
極致的效率追求
在「當日達」、「小時達」成為競爭關鍵的今天,機器人系統能讓商品在倉庫中的流動速度提升 25%。這種效率是人力難以企及的。機器人不會疲勞,可以 24/7 運作,完美契合電商對速度的追求。
高昂的人力成本與流動率
亞馬遜是全美第二大私營雇主,但倉庫員工的流動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招募、培訓、管理百萬大軍的成本極其高昂。
從「人海戰術」到「人機協作」
亞馬遜正引領一場物流革命,核心策略是透過智慧機器人將人類員工從重複、枯燥、甚至有潛在危險的搬運工作中解放出來。
不僅提高營運效率,更為員工開創 轉向操作、維護、管理機器人等 更高附加價值的工作機會。為此,亞馬遜已投入資源,為超過 70 萬名員工提供相關的技能培訓。
轉型成效
( 圖片來源:華爾街日報 )
根據上圖,這項轉型的成效一目瞭然:
左圖「亞馬遜每個設施的員工數量」,從 2015-2020 年左右,數量上升並維持高位,但在 2020 年之後,呈現逐步下降的趨勢。
這顯示隨著自動化技術的導入與成熟,單一設施對基礎勞動力的依賴正在減少。
右圖「亞馬遜端到端每位員工處理包裹量」則呈現驚人的效率提升,每位員工平均處理的包裹量從 2015 年約 175 件,飆升至近 4,000 件。
強烈證明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與人類協作後,所帶來的驚人產能提升。
走進亞馬遜的機器人倉庫
( 圖片來源:Amazon )
亞馬遜 路易斯安那州 倉庫,一個包裹的旅程是這樣的:
當您下單後,系統會指揮 Kiva ( 圖 1 ) 將存有該商品的貨架,自動移動到 Sparrow ( 圖 2 ) 機器人手臂前;Sparrow 能識別並抓取商品,放入指定的貨箱中。
接著,由 Proteus ( 圖 3 ) 將這些貨箱拖到下一個處理區,整個過程流暢、高效,大幅減少員工需要步行的距離和時間。
機器人軍團的驚人成長
( 圖片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
根據 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2025 年 5 月 22 日的資料顯示,亞馬遜在 2024 年持續大規模投資於物流中心的自動化,並積極擴建同日配送站點,年增幅超過 60%。
目前,其同日配送服務已覆蓋全球超過 140 個大都會區,並持續加強美國偏鄉地區的配送能力,以確保更快、更廣泛的覆蓋。
2025 年 6 月底,亞馬遜在全球部署的機器人數量,已從十年前的零,激增到 100 萬台。與此同時,其全球員工總數約為 150 萬人 ( 包含各部門 )。
在倉儲物流領域,機器人與人類員工的比例正迅速接近 1:1。在不久的將來,機器人成為倉庫的「多數族群」已是必然。
R 結論
亞馬遜的倉庫,不僅僅是貨物的中轉站,更是未來商業模式的實驗室。
機器人超越人類員工,其核心投資價值不在於「取代」,而在於「重構」。
重構成本結構,將變動的人力成本轉化為固定資產投資;
重構效率邊界,將物流速度推向物理極限;
重構勞動價值,迫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類在未來工作場景中的角色。
這是一場由數據和演算法驅動的革命,看懂亞馬遜的倉庫,你或許就能窺見下一個十年的產業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