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印度財政部長於近日宣布,政府將設立2,900億盧比(約29億美元)的海事發展基金。
該基金將由政府出資49%,其餘資金則透過港口與私人企業籌集,顯示印度政府希望透過公私合作(PPP)模式推動產業發展。
印度航運發展滯後 影響能源與貿易成本
儘管印度是全球第四大原油進口國及主要的精煉油品出口國,該國的船隊規模卻未能跟上貿易成長的步伐。
由於國內船隊不足,印度每年需支付大量運費給外國航運公司,這使得能源進口與產品出口的成本增加,並暴露在國際市場運輸價格波動的風險之中。
印度政府去年已計畫成立新航運公司,並讓印度國營航運公司(Shipping Corporation of India, SCI)及煉油企業共同參與,以擴大本國船隊規模。
隨著政府的支持,印度的航運業將有機會發展自己的遠洋運輸隊伍,降低對外國運輸的依賴,並進一步降低貿易成本。
帶動相關供應鏈與技術升級
印度目前的造船產業落後於中國、韓國和日本,這些國家已主導全球船舶製造市場多年。
為了迎頭趕上,政府將促進造船產業聚落(Shipbuilding Clusters)的發展,以擴大印度的造船能力與船舶種類。
這些措施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技術培訓與研發支持,並鼓勵更多私人投資進入該領域。此舉將對印度的鋼鐵、機械工程、電子設備等相關產業產生積極影響。
🔺鋼鐵業:船舶建造需要大量高強度鋼材,可望刺激印度鋼鐵產業需求,促進內部供應鏈發展。
🔺機械與電子產業:航行系統、發動機與導航設備需求增加,將帶動機械製造與電子零件供應鏈的升級。
🔺技術人才培育:隨著造船業擴張,政府計畫強化職業技術培訓,培育更多造船與維修專業技術人才,以填補產業人才短缺的問題。
此外,政府將發行船舶報廢信用額度(Credit Notes),鼓勵企業在印度拆解舊船並建造新船,以提升船隊現代化程度,並減少老舊船舶的運營風險。
同時,政府也宣布將延長10年進口稅減免,適用於造船與拆船所需的進口材料,進一步降低業者的營運成本。
基礎設施與全球競爭力提升
這項計畫不僅有助於提升印度的航運與造船能力,也將促進港口基礎設施升級。
目前,印度正在積極擴建包括孟買(Mumbai)、欽奈(Chennai)、科欽(Kochi)、維沙卡帕特南(Visakhapatnam)等主要港口,以提升貨運與船舶維修能力,並發展成為南亞的航運樞紐。
此外,印度此舉也被視為降低對中國、韓國與歐洲航運企業依賴的關鍵戰略。隨著國際航運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擁有自己的造船與航運產業,將有助於提升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主導權。
未來展望
這一政策與印度政府近年來的經濟戰略一致。政府持續加碼基礎建設投資,試圖提升製造能力、擴展出口,並最終實現2047年成為已開發國家的目標。
隨著政府持續加大投資力度,印度的造船與航運產業將迎來發展機會,有望成為全球製造與物流領域的重要競爭者。
從長期來看,這項政策的成功將取決於政府如何有效執行資金運用、吸引私部門參與,以及能否在國際市場上與主要競爭對手抗衡。
若計畫順利推動,印度有望成為亞洲主要的造船與航運中心,並進一步實現其2047年成為已開發國家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