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晶片:鉭礦的另一面|從剛果礦區到晶片電容,鉭如何捲入新世代科技戰

2025年10月23日 13: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戰爭與晶片:鉭礦的另一面|從剛果礦區到晶片電容,鉭如何捲入新世代科技戰
Reuters/TPG

【2025年10月2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鉭、錫、鎢、鈷、銅與鋰等礦產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從手機、筆電到電動車,都離不開這些金屬的導電與耐高溫特性。然而,這些支撐數位經濟的關鍵礦物,也深陷中非長期衝突的泥沼。

以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為例,當地豐富的鈮鉭鐵礦(coltan)長年成為武裝勢力的資金來源。早在2000年代初,聯合國估計盧旺達軍方控制了剛果境內約六到七成的鉭礦產出。即便多年過去,這條跨境礦產貿易鏈依然存在,並以「衝突礦產(conflict minerals)」之名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

「衝突自由」礦產:制度存在的灰色地帶

過去20年,歐美政府以立法方式推動「衝突自由(conflict-free)」機制,要求科技企業揭露鉭、錫、鎢與金等礦源,確保原料並非來自武裝衝突地區。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規定電子製造商須提交「專項揭露報告(specialized disclosure form)」,依照 OECD 指南進行供應鏈盡職調查。

表面上,這讓蘋果、英特爾、特斯拉等企業能標榜「負責任採購」。但學者指出,許多標示為「衝突自由」的礦產,其實仍可能經由盧旺達轉售,最終混入合法供應體系。這使得市場難以判定產品是否真正脫離戰火開採的金屬。

軍工產業的新矛盾:戰爭靠「衝突自由」金屬驅動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衝突自由」礦物如今被廣泛應用於現代軍事科技。研究指出,鉭(Tantalum)電阻與電容元件是無人機與導引炸彈核心電路的關鍵組成;錫(Tin)則用於除霜螢幕與導電雷達塗層;鎢(Tungsten)被用於穿甲彈與電子火控系統。

也就是說,即便這些金屬通過了「合規」認證,它們最終仍可能被用於武器製造。換言之,「衝突自由」不代表「戰爭無關」。研究團隊追蹤發現,中非礦石經盧旺達出口後,最終流入全球大型國防承包商,包括以色列的 Elbit Systems 等企業,用於軍事裝備生產。

供應鏈責任的盲區:從礦區到武器系統

目前國際監管機制主要聚焦在礦源開採階段,忽略了下游應用端的倫理審查。換句話說,制度關注「礦產是否來自戰區」,卻未審視「這些礦最終用於何處」。在AI伺服器、軍事晶片與高導電合金的需求快速攀升下,這項盲點正被放大。

若缺乏對「下游使用」的監督,企業可能一邊宣稱遵守人權與環保原則,一邊仍以中非礦源金屬打造軍用設備。專家呼籲,全球「衝突自由」政策應重新定義,將焦點從開採地擴展至終端用途與軍事應用鏈,才能真正落實責任採購。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關鍵金屬
被動元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