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採到回收,歐盟推47項關鍵原料計畫,打造新「資源主權」時代

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於2024年7月19日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舉行的關鍵原料高峰會上出席記者會並發表談話。

2025年3月2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為降低對外部供應的依賴、強化產業韌性,歐洲聯盟於2023年推出《關鍵原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 Act),訂下明確目標:到2030年,歐盟須自給10%的關鍵原料、在本地加工40%、並回收25%,以支撐能源轉型與國防安全的長期發展。

那麼,哪些原料被歐盟視為「關鍵」?

本周二(3月25日),歐盟執行委員會公布了一份最新名單,共有47項戰略項目被納入優先推動,涵蓋14種被視為對能源與安全至關重要的原物料。這些原料包括基礎金屬如鋁、銅與鎳,以及製造電池與永磁體所需的鋰與稀土元素,因為它們廣泛應用於風力發電機、電動車與國防設備中,對歐盟的綠能與安全戰略具有關鍵地位。

這47個戰略項目內容如下:

  • 25項為開採項目:著重於從歐洲本土開發天然資源

  • 24項為加工項目:強化原料就地處理與轉化能力

  • 10項為回收項目: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
    (部分項目同時具備多重功能)

地理分布方面,這些項目遍佈歐盟13個成員國,包括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德國、西班牙、愛沙尼亞、捷克、希臘、瑞典、芬蘭、葡萄牙、波蘭與羅馬尼亞。

歐盟執行委員會表示,這僅是第一波名單,未來還會陸續公布更多涵蓋其餘關鍵原料的項目,甚至包括部分設於歐盟以外的地區。同時,歐盟也將啟動「原料共同採購機制」,以降低對單一來源的過度依賴,避免重演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與COVID-19期間供應鏈斷裂的危機。

從原料類型來看,這47項項目中:

  • 22項涉及鋰

  • 12項為鎳

  • 11項為石墨

  • 10項聚焦於鈷

  • 7項則處理錳

以上皆與電池產業鏈息息相關。此外,也包含一項鎂項目與三項鎢項目,這些將專門支援歐盟的國防工業。

為加快推動進程,歐盟將簡化各項目核准程序。未來開採項目的審批時限不得超過27個月,加工與回收項目則限定在15個月內核定。這項措施意在破解過去因27個成員國法規與地方居民意見不同所造成的核准瓶頸,避免綠能與戰略原料項目一再延宕。

此外,歐盟也將設立一個專責融資小組,協助高成本項目取得資金。該小組將聯合歐洲投資銀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與各國國有銀行,透過公共擔保機制吸引民間資金投入,活絡整體供應鏈建設。

目前,中國仍掌握全球稀土提取及多數電池金屬加工的主導權,對歐洲構成高度依賴風險。歐盟產業事務執行委員塞祖內(Stephane Sejourne)在記者會中明確警示:「沒有稀土,我們就無法打造防禦系統,包括雷達、聲納與導引系統。我要提醒大家,歐盟目前對精煉後的中國稀土依賴度高達100%。」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關鍵礦物
關鍵金屬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