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動能(2237)把IPO與量產押在2025年:申請新板、擴產與海外訂單能否兌現

2025年09月17日 16:3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優分析產業資料庫

電動巴士興櫃公司華德動能(2237-TW)預計於2025年底向台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提出上市申請,並將 2025 年視為營運正式起飛的一年。隨著研發進入收尾階段、量產逐步放大,公司期望於 2026 年透過實質交車與出貨貢獻,帶動營收與獲利進入成長軌道。

公司表示,隨技術開發告一段落,營運已進入「由技術導向走向營運回收」的階段,是本次送件創新板並擴大資本市場能見度的主要考量。

根據財報,華德動能2024年全年營收約為新台幣12.87億元,但仍有約2.03億元的稅前虧損。市場人士指出,這樣的財務基期將使2025年營收與獲利表現成為市場關注的轉折指標。

外銷搭配政策利多,華德卡位全球電巴供應鏈

華德動能近年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除已在日本與逾 10 家客運業者建立合作關係外,亦正評估切入美國市場的策略時機。公司強調,海外營運布局將搭配政府補助政策與車輛認證制度,加速落地。

根據產業資料顯示,全球電動巴士市場正快速邁入成熟期。以歐洲為例,2025 年第一季電動公車市佔率已逼近 20%,年增率超過五成。整體市場規模則預估將從 2023 年的 186 億美元,成長至 2028 年的 396 億美元,年均成長率達 16.3%。電動巴士正從政策推動的示範階段,進入真正的商業化與規模化採購階段。

法人分析指出,華德若能在既有訂單如期交車、擴大在日美等重點市場的參與度,將有望在全球電巴供應鏈中搶得一席之地。

是否如期推進,仍高度依賴車輛型式認證、補助核定進度與整車安全測試等因素。內部挑戰則包括生產良率提升、學習曲線縮短以及交車時程管控,任何延誤都可能影響募資評價與上市時程。

法人觀察:若交車按計畫放量,有望由技術供應商轉型為營運型企業

法人表示,華德目前正處於由研發導向轉向營運收割的關鍵期。若能如期完成交車並順利送件上市,有望脫離示範供應商角色,成為具備營運規模與市場能見度的電動巴士廠商。

但同時也指出,在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獲利能力與交車可見度的背景下,華德仍須持續改善產線效能與執行節奏,才能在創新板上市後,維持市場對其成長性的信心。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