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化拉高座艙價值、關稅重塑供應鏈 全球三大汽車座椅廠展現各自應對之道

2025年11月01日 17:58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電動化拉高座艙價值、關稅重塑供應鏈 全球三大汽車座椅廠展現各自應對之道
Reuters/TPG

2025年11月0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 作為整車成本中關鍵但高度區域化的零件,汽車座椅系統首當其衝。全球三大座椅製造商——Forvia(FRVIA-PA)Lear Corporation(LEA-US)、以及Toyota Boshoku豐田紡織(3116-JP),在最新一輪財報公布後,這三大公司在面對關稅與供應鏈重組的壓力,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成本吸收與轉嫁能力。

座椅產業的特性是體積大、附加價值高但運輸成本昂貴,導致生產布局必須緊貼整車廠所在地。這使得各公司在面對關稅時的反應,成為檢驗其區域化與定價能力的指標。

Toyota Boshoku:依賴豐田,關稅壓力直接反映獲利

豐田集團旗下的 Toyota Boshoku(3116-JP),是全球前五大汽車座椅與內裝供應商。公司在最新財報中明確指出,美國追加關稅導致營業利益減少約63億日圓,其中逾半須自行吸收。由於該公司北美生產鏈仍部分依賴日本及亞洲零件進口,跨境關稅直接衝擊利潤結構。。

Toyota Boshoku 雖推動「現地生產、現地採購」策略,強化美洲本地供應鏈,但短期仍難以完全消化稅負。與主要客戶豐田之間的長期定價機制,使價格調整週期較長,導致關稅轉嫁能力偏弱

Forvia:用制度與機制,來轉嫁與吸收成本

法國汽車內裝與座艙系統大廠 Forvia(原Faurecia),近年透過整合 Hella 形成三大業務:座椅、內裝與燃油效率系統。

在2025年第三季說明會中,公司高層指出,區域市場波動「受到關稅放大」,但營業利益未受明顯影響。

因為Forvia 採取「動態價格協調機制(dynamic pricing alignment)」——與整車廠協議,當關稅或運輸成本出現波動時,能即時在新訂單中反映。

同時,其生產體系在歐洲、北美與中國三區高度在地化,形成自然避險(natural hedge)

CFO 明言:「我們的成本結構幾乎完全在本地,關稅影響已內化為管理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Forvia 的策略屬於「制度化吸收型」,即以分散供應與合約機制共同對沖貿易風險。

Lear:受惠關稅的北美供應鏈代表

美國Lear Corporation(LEA-US)是全球第二大座椅供應商,同時具備電氣系統整合能力。

公司第三季財報顯示,營收排除匯率、原料與關稅回收(tariff recoveries)因素後僅微幅下滑,管理層明確指出「關稅為可管理成本,不影響全年預測」。

Lear 的關鍵優勢在於北美閉環供應鏈:其座椅與電氣系統多在美國與墨西哥一體化生產,進口比例極低。

此外,公司與車廠合約中設有季度性「tariff recovery」條款,若關稅成本上升,可於下一季反映於報價。

CFO Jason Cardew 表示:「我們在定價中已完全內建關稅回收機制,未來任何政策波動都不會影響獲利率。」

在供應鏈重整與美國製造回流浪潮下,Lear 反而受惠於產能回流與區域採購趨勢,形成產業中最強的成本轉嫁能力

三大廠看後市:電動化與高端化支撐座艙需求

儘管短期仍受關稅與成本波動影響,全球三大汽車座椅供應商對中長期需求普遍維持審慎樂觀。

Toyota Boshoku(3116-JP)管理層指出,隨北美車市回穩、印度與東南亞產能擴張,亞洲(不含中國)營益已升至 187億日圓,成為主要成長引擎。公司預期,電動車普及將推動輕量化與環保內裝需求,未來將加快美洲「現地開發、現地供應」布局,以縮短交期並分散地緣風險。

Forvia(FRVIA-PA) 預測,歐洲與中國電動化滲透率持續上升,將帶動「智能座艙」與「潔淨移動」技術需求。公司計畫加大氫能儲存與零排放排氣系統投資,並深化與主要車廠的共同開發。管理層強調,隨車內數位化加速,「每輛車的座艙價值將持續上升」。

Lear Corporation(LEA-US) 對北美市場維持強勁展望,預期電動車與高階皮革座椅需求將推升單車座艙價值。公司指出,美國車廠加速擴產、供應鏈回流,將形成多年度成長契機。Lear 同時積極導入自動化與人工智慧製造技術,以強化量產效率並維持高附加價值定位。

整體而言,三家公司一致認為,全球汽車市場雖面臨關稅、原物料與政策變動壓力,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與高端化座艙發展趨勢確立,中長期座椅與內裝系統需求仍有望穩步成長。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關稅
汽車工業
汽車零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