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中國碳交易市場擴大將1500家企業納入!鋼鐵水泥及鋁業恐迎減碳成本潮!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3月27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生態環境部於近日宣布,將擴大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範圍,納入鋼鐵、水泥與鋁冶煉等高排碳產業。

這項擴張將使碳交易制度新增約1,500家企業納入管理,要求它們購買碳排放配額以抵銷超出標準的排放量。

中國擴大碳交易市場

中國生態環境部表示,納入新產業後,碳交易市場涵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80億公噸,約占全國總排放量的六成以上。

這不僅有助於推動中國的氣候目標,也能透過市場機制,促使高排放產業汰舊換新、加速採用低碳技術。中國的全國碳交易市場自2021年啟動,目前主要涵蓋超過2,200家發電企業,年碳排放總量約為50億公噸。


※根據圖表,2023年中國佔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1.49%,遠高於其他主要排放國,顯示其在全球減碳行動中扮演核心角色。中國碳交易市場的擴大,對全球氣候治理具深遠影響。

對於新納入的鋼鐵、水泥與鋁業企業,初期僅針對排放表現最差的業者,要求其購買額外碳配額。2024年將設定較為寬鬆的配額,基本涵蓋各企業全年排放量,目的是讓企業有時間調整與適應。

政策可能帶來的產業影響

這項政策對於鋼鐵、水泥與鋁冶煉產業的影響將涉及多個層面:

成本上升壓力:企業若無法有效控制排放,將必須從市場購買額外碳配額,導致營運成本增加。雖然初期僅針對高排放者,但隨配額逐年縮減,企業的減碳能力將與市場成本息息相關。

供應鏈重組與轉型壓力:碳成本可能會透過價格向上下游轉嫁,推動整個產業鏈朝低碳方向調整。

技術升級與產能汰換:政府透過市場壓力,鼓勵企業淘汰高排放、低效率設備,推進節能減排或使用替代材料。

📌補充:什麼是碳排放交易市場?

碳排放交易市場(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是一種市場機制,透過設定總排放上限,將碳排放權轉化為可以交易的資產。
政府會根據行業或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發放一定數量的排放配額,企業若排放量低於配額,可出售剩餘配額;反之則需購買,形成「污染者付費」的市場價格訊號。

市場價格影響與潛在變動

隨著更多企業進入市場,碳配額價格可能出現上漲壓力。目前中國碳市場的交易價格遠低於歐盟市場,約在每噸人民幣60~80元之間(約8~11美元),而歐盟碳價格在2023年曾一度超過90歐元。

若需求上升、配額逐步減少,中國碳價有可能逐年攀升,進一步推升企業碳成本。

參考國際經驗:歐盟CBAM與出口壓力

除了國內市場變化,中國出口導向產業也面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新挑戰。

CBAM於2023年起進入過渡期,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要求進口到歐盟的高碳產品如鋼鐵、水泥、鋁等,需繳納相當於歐盟碳排放成本的稅費。

這意味著中國出口企業若碳排效率較差,將面臨額外歐洲市場的成本壓力若中國碳市場制度逐漸成熟,並實現與歐盟等碳市場的部分接軌,將有助於爭取碳配額認可,減輕出口關稅負擔,成為貿易上的策略工具。

未來展望:邁向全球接軌與長期減碳目標

隨著碳交易市場納入更多高排放產業,中國的碳定價機制正逐步走向制度化與規模化,未來數年預期還將持續擴大涵蓋範圍,可能進一步將石化、化工、造紙、航空等行業納入,形成更完整的國家級減碳框架。

總體而言,中國碳交易市場的發展正處於「從政策導向走向市場驅動」的轉型階段,未來若能成功結合產業轉型、氣候承諾與國際合作,不僅將為達成碳中和目標奠定基礎,也可能成為全球氣候治理中極具影響力的一環。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鋼鐵
水泥
金屬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