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今 (25) 日公布最新統計,壽險業今 (2025) 年前 9 月外幣保險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折合新台幣 3058.05 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 43%,呈現明顯升溫趨勢,其中傳統型占 84%、投資型占 16%。金管會表示,美元投資型保單熱度上升,與壽險公司攜手銀行通路推出新商品、擴大銷售量能有關。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指出,截至 9 月底,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占整體新契約比重達 41.36%,較過去一、兩年呈現回升。綜觀近年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占比,108 年至 113 年間分別為 39.82%、53.64%、57.21%、58.7%、38.99%、36.7%。
蔡火炎分析,今年 9 月的外幣保單新契約保費收入 339.92 億元,較 8 月 336.2 億元小幅成長,與國際股債市相對穩定、波動收斂有關。
從幣別結構上來分析,外幣保單主要以美元為大宗。美元保單前 9 月新契約保費達 96.52 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 49%,其中投資型更成長 60%,成為帶動整體買氣的核心動能。傳統型美元保單同樣亮眼,年增 47%,主要受到利變型、分紅型商品推動。
反觀澳幣市場,投資型新契約保費減少 40%,受澳洲資本市場波動加劇影響,保戶信心趨保守。不過,澳幣傳統型仍小幅成長,受惠於澳洲央行降息後宣告利率具相對吸引力。
人民幣保單買氣回溫,新契約保費收入年增 68%,其中傳統型成長 119%,主因為壽險業者與銀行通路積極合作,帶動銷售動能。
針對美元投資型保單大幅成長 6 成,蔡火炎直言,商品策略與通路合作是關鍵因素,企業推動新商品比市況本身更具決定性。外界關注若聯準會明年仍有降息機會,是否有望進一步推升外幣保單買氣,蔡火炎認為,仍將取決於業者的銷售策略,而非單一利率因素。
金管會提醒,外幣保險的保費、給付、保單借款及費用均以外幣收付,未來受益人若將保險金結匯為新台幣,可能因匯率貶值產生損失,消費者應審慎評估自身匯率風險承受能力與外幣需求。
此外,若發行國家出現政策劇變或經濟不穩,也可能衝擊金融市場與匯率,進而影響保單價值。金管會呼籲保戶購買外幣保單前,務必了解投資標的國家情勢,避免因忽略風險而損及權益。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