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er
優分析.2023.09.05

洞察:電動車價格戰開始蔓延到全球市場,汽車價格下降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特斯拉展示間,路透社/TPG

用降價的方式來尋求銷量的上升,到底是不是好事?到底該如何判斷?最近這個議題開始受到關注,學一次,下次你就會判斷了。

結論:從個別車廠角度來看會不準,你必須從整體汽車市場來看,訣竅就是:只要你發現某個市場的產品平均價格下降,隨後整體銷量可以增長,那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你發現某個市場的平均價格下降之後,整體銷量卻沒有同步增長,只是單一公司增長的話,那就可能是個惡性循環,因為這家車廠只是證明了它搶到了本來應該是別人會賣掉的車,但對於整體需求是沒有刺激效果的。

對於電動車產業來說,如果現在大幅降價之後,汽車整體需求量是沒有上升的,將是未來這個行業的觀察重點。

今年以來中國新車款普遍價格都下滑,但是前七個月的內需銷量卻僅微幅增加1.7%,顯示汽車售價降低可能沒有期待中的效果。

最近,由特斯拉(TSLA-US)引發的價格戰已經吸引了40多個品牌惡性競爭,導致新車款不斷推出並加速舊車型的淘汰,在中國,某些汽車製造商被迫刪減電動車和內燃機車量的生產,甚至完全關閉工廠。

路透社訪問了10名汽車製造商和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高管,以及七名工廠工人,結果顯示整個行業內部都處於困境,從零部件到電費到工資都在刪減成本,由於勞工同時也是消費者,隨著電動車價格戰愈演愈烈,中國的數百萬汽車工人及供應商都受到了巨大壓力,進而影響了中國經濟體中的其他支出。

經濟學家警告說,由於價格戰的波及,加上勞工數量眾多,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可能拖累到整體消費的增長,這對於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汽車產業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轉折。

2023年的前七個月,中國國內賣出了1140萬輛汽車,出口了200萬輛,但這些增長幾乎完全來自國外。出口增長了81%,但國內銷售僅增長了1.7%。

或許這與中國本身景氣問題有關,但也間接證明了降價本身無法帶來獨立的效果。

不過中國電動車便宜的價格在海外市場卻很吃香。根據Jato Dynamics的數據,中國的平均EV價格不到32,000歐元($35,000美元),而在歐洲則約為56,000歐元,價差實在是非常大。

最近中國汽車品牌正在利用價格優勢大舉進入歐洲市場,根據汽車諮詢公司Inovev的數據,今年到目前為止在歐洲銷售的新EV中,有8%是由中國品牌製造的,而去年(2022年)為6%,2021年為4%,低於5%的市占率可能沒什麼影響,但當市占率開始突破10%以上之後,可能開始變得不容小覷,問題在於歐洲汽車市場的總需求量也並沒有非常強勁。

上汽的品牌MG也正在快速的進攻台灣內需市場,可參見這篇文章:中華汽車(2204-TW)上修MG銷售量,中國汽車品牌正以低價策略進攻全球市場

為何虧錢也要做?

優分析在這篇文章解釋過「為何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國外車廠還是願意投入?」,汽車廠商會為了擴大經濟規模,去做一些不太賺錢的事情,只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然後從其他市場賺回來。這是為什麼中國市場明明不好賺,全球車廠卻還死命想待在中國的主因,最近,這個現象恐怕越來越嚴重。

以Nio蔚來汽車為例,它在8月份交車了19,329輛車,年增了81%看似不錯,但它在最新公布的第二季財報中虧損了61.2億元人民幣(約8.4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的損失為27.5億元人民幣,虧損程度正在擴大。

更誇張的是,Nio還打算在9月份推出一款新"智能手機",來擴大它的電動車功能支援度。你沒看錯,真的是手機。將來,該不會出現「買車送手機」的行銷噱頭吧。

部分的汽車製造商或許成功搶到其他人的市占率,但在眾多的玩家決定退出市場之前,這段期間可能沒有贏家,包括總體經濟,因為整體來看,售價的降低也會降低總體汽車產值,進而降低了總體經濟成長。

如果汽車製造商過度關注生產規模和成本的降低,而與需求面完全脫鉤,根據過往產業經驗來說,都是不太健康的狀態。

問題在於,電動車的生產需要鉅額投資,售價下滑如果只是搶到別人的市占率,對總體需求其實不會增加的話,就應該能判定為一個「惡性循環」。

假如這個判斷原理是正確的,那麼可以想見,現在你看到賠錢的車廠,大概未來很難會有轉虧為盈的機會,而目前你看到特斯拉的營業利益率,大概也很難有上升的空間,因為即便生產成本能夠大幅降低,也會用來殺價競爭;而其他車廠為了生存下去,這個價格戰將持續到血流成河、開始有人退出為止。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