晟田(4541-TW)2025年營運陷入「營收成長、獲利退步」的矛盾局面。
根據標普旗下Visible Alpha共識預估,波音在2025年商用飛機新接訂單量將來到1,480架,比去年的335架增加三倍,晟田(4541-TW)身為供應鏈之一同樣受惠;使得晟田全年營收也可望達到16.65億元、年增約17%。但利潤預期卻明顯走弱,全年每股盈餘(EPS)恐怕只剩0.35元(根據法人平均預估),與去年的1.26元相比,年減幅度高達72%。
這波獲利下修反映的是匯率與關稅的雙重衝擊。
受到匯率變動所影響,美元第二季對新台幣分別貶值近一成,導致產品毛利下滑,加上認列匯兌損失,使得晟田獲利受到很大的壓力。由於公司的收款幣別包括新臺幣、美元、人民幣與歐元等。若主要幣別對新臺幣產生匯率變動,將影響公司之營運績效及財務狀況。
更棘手的是,美國預計8月1日對台開徵新一輪高關稅,由於晟田的產品主要出口至美國、採美元計價,而成本則是以新台幣計價,一旦新台幣升值又碰上高關稅,企業的報價空間幾乎被壓扁,勢必影響未來能否再取得新訂單。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晟田等台灣航太供應鏈所面臨的問題,整個行業都受到影響。國際軍工巨頭昨日紛紛公布財報,同樣都面臨相同的挑戰。
美國國防與航太龍頭RTX(RTX-US)就宣布下修2025年EPS預測至5.80~5.95美元,主因就是預估全年將承擔5億美元的關稅成本。公司坦言,雖然訂單穩定,但固定價格合約讓他們難以將上升的成本轉嫁給客戶,未來獲利壓力勢必持續。
另一家巨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LMT-US)也傳出利空。第二季淨利大減至3.42億美元,其中一項機密航太項目單季就認列了16億美元的虧損。更令人擔憂的是,公司最新一季財測根本還沒把美國關稅變數算進去,未來下修風險仍在。
從晟田到RTX、再到洛馬,一條清楚的訊號浮出水面:即使訂單多、產業看似熱絡,只要成本持續上升,獲利不見得跟著走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