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貿易協議敲定,2500億美元能源進口承諾數字漂亮卻難兌現,恐成空頭支票?

2025年07月30日 15:0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Pictures

美國與歐盟近期簽訂新一輪貿易協議,內容涵蓋關稅、投資與能源合作,其中最具爭議也最具野心的條款之一,是歐盟承諾未來三年、每年自美國進口價值2,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

這個數字比現行水平整整多出三倍,光是從數據就能看出挑戰之大。然而,這場能源大轉向真有可能落地?還是只是一張政治性的空頭支票?

🛢️石油:過去八年成長迅猛,但進一步擴張恐受限

從歷史數據看,歐盟自2016年起明顯加大從美國進口石油,尤其是原油,2024年美國出口至歐盟的石油與成品油總額預估將達到53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雖然數據亮眼,但進一步擴張恐怕不容易,主要因為三個因素:

  • 煉油配置受限:歐洲許多煉油廠設計上偏好中重油,對美國輕質油處理效率較差。
  • 合約與來源多元:部分煉廠仍與中東或俄羅斯簽有長期供貨合約,貿然轉向將面臨商業違約風險。
  • 亞洲競爭買盤強勁:美國原油在亞洲仍具價格競爭力,若從亞洲轉出口至歐洲,勢必牽動整體出口格局。

🔥天然氣:具備成長潛力但距離目標仍遠

相較於石油,天然氣(LNG)是歐盟較有可能大幅增加進口的項目,美國在全球LNG出口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歐洲也積極擴建接收站,但從數據來看,即使成長,仍無法滿足協議中的金額門檻。

2024年歐盟從美國進口LNG的實際金額僅約200億美元,2025與2026的預估也僅介於370至410億美元之間。

進一步分析,2026年即便美國供應量突破70 Mt,佔比明顯提高,但整體進口總量的成長幅度仍有限。

⚫ 煤與LPG:角色邊緣,幫不上忙

至於煤炭與LPG這類產品,基本上對達標沒太大幫助,2024年歐盟從美國進口這兩類商品總共才7億多美元,而且在碳中和政策推動下,未來還可能進一步下滑。

⚖️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在哪?

從近幾年的趨勢來看,歐盟的能源進口版圖確實出現劇烈變化,2021年俄羅斯仍是最大供應國,但隨著俄烏戰爭開打、制裁升溫,歐盟大幅降低對俄能源依賴,美國則順勢補上空缺,成為歐盟前三大能源供應國之一。

這樣的轉變看似為美歐能源合作鋪路,但若以此次貿易協議提出的目標來看,現實挑戰非常大,要從2024年約805億美元的進口額,跳升到每年2,500億美元,等於得在短期內「多買出」1,700億美元的能源。

不管從供應端還是需求端,目前都沒有明顯的條件支撐這樣的激增:

  • 供應端限制:美國要擴大出口,就得犧牲部分對亞洲、拉丁美洲的出貨,而這不只關乎市場利潤,還涉及外交與戰略布局。
  • 需求端約束:歐盟內部大多數能源公司是民營企業,他們的採購依據價格、運費、煉油效率與油種相容性做決定,不會為了政治口號調整商業邏輯。

雖然協議中列明2,500億美元/年的能源採購目標,但這並非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款,也沒有具體罰則或採購配額,這比較像是一個「象徵性承諾」,除非歐盟後續能提出補貼或其他政策誘因,否則很難讓企業乖乖買單。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美國
歐盟
關稅
LNG
天然氣
石油
原油
煉油
能源
運輸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