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價漲幅已經遠超過整體物價水準。根據美國勞工部數據,截至2025年8月,電價較四年前大漲31%,相較之下,整體物價僅上升約19%。
這股漲勢背後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人工智慧與資料中心的崛起推升了龐大的電力需求,導致用電壓力驟增。其次,美國電網基礎設施逐漸老化,迫使公用事業必須投入龐大資金升級。第三,淘汰燃煤電廠並轉向新能源的過程成本不低,再加上鋼材、勞動力等輸入性成本通膨,進一步墊高了電價。
對一般用戶而言,這代表電費帳單可能持續增加。以印第安納州為例,當地居民的平均夏季電費在一年內就增加了17.5%,相當於每月多付28美元。對投資人而言,情況卻更複雜。雖然電價上漲似乎意味著公用事業獲利可望提升,但實際上卻可能引來更嚴格的政治與監管壓力。紐約與羅德島甚至已提出法案,計劃將公用事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壓低至4%,遠低於歷史平均的10%。
換言之,電價持續上漲帶來的隱含訊息是:消費者得承擔越來越沉重的電費壓力,而投資人則必須警惕,電價上揚可能不會自動轉化為獲利紅利,反而可能觸發政策干預與報酬率下調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