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低軌道(LEO)衛星技術正迅速成為全球企業與政府競逐的戰略高地。馬斯克的 Starlink 目前仍是市場領導者,但正面臨來自中國 SpaceSail、亞馬遜 Project Kuiper、加拿大 Telesat 等強勁競爭者的挑戰。
這場競爭不僅關乎市場份額,還涉及國際政治與軍事戰略。特別是中國政府對 SpaceSail 的全力支持,使其快速擴張,甚至在全球南方市場與 Starlink 直接對決。未來,LEO 衛星技術的發展將影響全球網際網路覆蓋、數位基礎建設與軍事通訊,甚至可能重塑網際網路的地緣政治格局。
★★★產業輕鬆讀最新文章「幾個有關於低軌衛星的事實」★★★
市場競爭升溫:Starlink 迎來最強挑戰者
過去幾年,Starlink 以壓倒性的優勢佔據 LEO 衛星市場,擁有約 7,000 顆 已部署衛星,為全球偏遠地區、海上運輸及軍事用途提供高速網際網路。但是這種壟斷地位正在受到挑戰,來自中國與美國本土的競爭者正快速崛起。
主要競爭者與市場擴張
📍Starlink(美國)
目前擁有 7,000 顆 低軌道衛星,計畫到 2030 年部署 42,000 顆。
技術成熟,已在全球多個市場提供商業服務,特別是 偏遠地區、船舶、軍事應用。
📍中國 SpaceSail(上海市政府控股)
計畫今年發射 648 顆 LEO 衛星,2030 年前增至 15,000 顆。
獲得中國政府 6.7 億美元(約 67 億人民幣)投資支持。
已進軍 巴西、哈薩克,並與 30 多個國家洽談合作。
其「千帆」(Qianfan)星座計畫,被認為與中國「一帶一路」數位基礎建設掛鉤。
📍亞馬遜 Project Kuiper(美國)
近期與巴西政府進行談判,準備進軍南美市場。
📍加拿大 Telesat
也在與巴西政府洽談合作,擬擴展全球業務。
這場競爭顯示,新興市場(如巴西、東南亞、非洲)成為各大企業爭奪的重點區域。Starlink 雖然仍擁有先發優勢,但未來幾年內將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政府的戰略布局:不只是商業競爭,更是國家戰略
中國的 LEO 衛星發展不僅是商業行為,更與國家戰略密切相關。SpaceSail 的「千帆」(Qianfan)計畫被視為中國「一帶一路」數位基礎建設的一部分,這顯示北京正試圖利用衛星技術擴展其全球影響力。
根據最新數據:
🔹中國政府計畫發射 43,000 顆 LEO 衛星,規模甚至可能超越 Starlink。
🔹鴻擎科技(Hongqing Technology) 近期獲得 3.4 億人民幣(約 4,700 萬美元) 投資,計畫發射 10,000 顆 LEO 衛星。
🔹中國 LEO 衛星專利暴增,2023 年發表 2,449 項 相關技術專利,相比 2019 年的 162 項 增長 15 倍。
這些跡象表明,中國不僅要與 Starlink 競爭商業市場,更希望在軍事通訊、全球數位基礎建設方面取得戰略優勢,並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戰略與軍事影響:Starlink 在烏克蘭的角色改變遊戲規則
Starlink 在烏克蘭戰爭中的關鍵作用,讓全球軍事專家重新評估 LEO 衛星的戰略價值。烏克蘭軍隊依賴 Starlink 進行戰場通訊,顯示 LEO 衛星已成為現代戰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中國軍方高度關注 Starlink 在軍事上的應用,並認為這可能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北京已投入大量資金與人力開發 Starlink 監控與反制技術,其中包括:
🔹中國解放軍研發監控 Starlink 軌道運行的系統,以提高軍事防禦能力。
🔹中國工程研究人員開發類似「座頭鯨圍捕獵物」的衛星追蹤演算法,用於監控大型衛星星座。
🔹中國國防科技大學研究報告顯示,Starlink 可能被美軍用於 情報監控、網路攻擊、軍事通訊,因此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 LEO 衛星體系,以確保軍事自主性。
未來,隨著中國與美國在 LEO 衛星領域的技術競爭加劇,這一領域可能成為新的軍事對抗戰場。
LEO 軌道資源競爭白熱化,監管機制仍不完善
隨著各國企業加速發射 LEO 衛星,軌道資源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主要挑戰
🔹中國計畫發射 43,000 顆 LEO 衛星,可能與 Starlink 直接競爭軌道位置。
🔹軌道擁擠風險升高,若發射數量失控,可能導致Kessler Syndrome(凱斯勒綜合症),即衛星碰撞產生大量碎片,影響整個太空環境的穩定性。
🔹國際監管機制尚未成熟,目前 LEO 市場仍處於 「太空狂野西部」 階段,未來可能需要更嚴格的規範來管理軌道資源。
未來,聯合國、ITU(國際電信聯盟)等國際組織可能會推動更嚴格的衛星發射規範,以避免 LEO 軌道變成無法管理的「太空垃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