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園科 (8038)、鴻海 (2317) 、台塑新智能等將受惠?台灣明年啟動表後儲能四年補助計畫

2025年10月03日 20:3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2025年10月3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台灣經濟部宣布,自2026年起將推動「表後儲能」補助計畫,編列為期四年的50億元新台幣經費,鼓勵廠商於廠區內設置儲能系統,以提升供電穩定與用電韌性。

儲能市場

根據Extrapolate的數據,全球儲能系統市場正持續擴張,2023年規模已達 2,564.9億美元,並預估將在2031年突破 5,065億美元。預估儲能在2024年至2031年間,年均成長率約為 9%。這些儲能系統涵蓋抽水蓄能、電化學電池、機械式儲能與熱能儲存等多種技術。

各國情況,9月中旬,中國國家發改委與能源局發布規劃,將在2027年前投入2,500億元人民幣(約350億美元),用於擴充新型儲能規模,目標是把裝置容量從2025年中期的95GW提升至180GW。其中,多數容量來自鋰電池儲能。

中國在過去已多次提前達成既定目標。例如,原本設定2025年要達到30GW,但實際上2023年就已完成。與此相比,美國在2024年底的公用事業級電池儲能僅為26GW,並計畫在2025年底提升到46GW左右。

台灣方面,根據政府的淨零轉型規劃,「電力系統與儲能」被列為十二項關鍵策略之一。在整體750億元新台幣的淨零預算中,這一項目單獨編列222億元新台幣,主要由台電負責執行。截至2024年底,台電已累計採購及自建約1.26GW容量,提早達成2025的年度1GW目標。

表前與表後儲能差異

儲能系統分為「表前」與「表後」兩類。表前儲能是指直接併接在電網或發電端,由台電自建或向民間業者購買,用來穩定電網頻率、舒緩高峰用電壓力,目前市場已趨近飽和。

相較之下,表後儲能則設置在用戶電表之後,由工廠或企業自行管理,通常規模較小,可設於廠區空地或建築物頂樓,主要作為緊急備用電源,並可在離峰時段儲電、尖峰時段釋放,同時參與需量反應以降低電費。

台灣表後儲能政策

依補助條件規定,廠商若使用台灣製造的電池芯建置表後儲能設備,每1MWh容量可獲得500萬元新台幣補助,單一案場最高上限為5,000萬元新台幣。計畫首2年預算為15億元新台幣,後2年10億元新台幣,總額達50億元新台幣,惟仍需立法院審議通過。

依規劃,工業區及科學園區廠商優先申請,但其他用電大戶也可提出。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表示,這類儲能設備能在電壓或頻率不穩定時發揮備援功能,也可結合發電機取代傳統UPS不斷電系統,並參與台電需量反應,進而降低契約容量與用電成本。

此外,考量儲能設備具火災風險,消防署預定10月中下旬發布相關指引。規範重點包括:若設置防火牆並搭配自動灑水系統,設備與住宅、建築物或公共道路的安全距離可縮減為3公尺;設置於工廠戶外時,亦須與基地界線及外牆保持3公尺距離。另規劃不得設於通道或避難空間,確保場域安全。

由於補助限定使用台產電芯,預期將有利於長園科 (8038-TW)、台塑集團的新智能、台泥 (1101-TW) 旗下的能元科技、鴻海 (2317-TW) 及有量科技等相關廠商。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台灣
儲能
再生能源
能源轉型
電池
能源
電網
科學園區
美國
中國
台電
經濟部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