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域安全升級,全球反無人機需求飆升!國防專家:干擾阻斷成各國採購主流技術

2025年11月18日 17:2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空域安全升級,全球反無人機需求飆升!國防專家:干擾阻斷成各國採購主流技術
圖片來源:Reuters/TPG

2025年11月1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 在全球無人機快速滲透民用與軍事領域的背景下,各國政府與國防單位正面臨日益複雜的空域安全挑戰,從農業、物流、市政管理到跨境偵察與戰場運用,無人機雖提升效率,卻也使關鍵基礎設施與城市空域暴露於新的風險之中,這使得全球對於「反無人機系統」的需求在近年成為各國強化國安與科技防護的核心投資項目。

隨著近期多起衝突與前線部署經驗迅速累積,反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路線也逐漸明朗。國防工業研究者指出,全球原本並行的接管技術、導航系統誘偏、硬殺技術等方案,已在實戰中展現不同程度的限制;相較之下,具備高成熟度與可控性的干擾阻斷(Jamming)正成為多國最優先採購與部署的主流技術。

多國國防加速採購,干擾阻斷成最成熟技術路線

國防領域專家表示,相較於接管(Takeover)與導航誘偏系統(Spoofing),干擾系統之所以成為主流主要原因包括:

1. 戰場部屬最完整,已在歐洲、中東、美洲前線大量部署

干擾系統在歐洲、中東與印太前線皆已長期實際運作,具備大量戰場紀錄,是各國採購時最看重的指標。

2. 成熟且唯一「一對多」反制能力,目前少數能有效對抗蜂群攻擊的技術

接管、硬殺等技術多數需逐架處置,面對多架飽和攻擊時容易失效;干擾阻斷則能同時涵蓋多目標,是目前已知最可擴展的防禦方式。

3. 可針對特定頻段作用,避免對民用裝置造成大範圍影響

精準針對特定頻段作用,不會像導航誘偏一樣影響周邊所有民用GPS裝置,適合城市、機場、能源場站等敏感區域。

4. 相較接管或誘偏技術,可控性、可預期性更高

無人機在失去通訊後,多會進入返航、降落或停止模式,安全性相對較高。

其他技術路線仍具價值,但受限環境

在反無人機技術多元化的情況下,各技術仍有其適用場景,但仍存在成熟度與限制:

接管(Takeover):須破解通訊編碼,實務成功率有限,多用於和平時期誤闖無人機。

導航系統誘偏(Spoofing):影響範圍大,若利用假定位訊號可能造成航道或民用設備干擾,已被專家視為高風險手段。

硬殺(機槍反制/無人機攔截無人機/雷射/電磁脈衝):整體高精準、高成本,但容易受環境和成本考量,較適合封閉場域或特定軍事環境。

電磁脈衝(EMP):破壞力強,可能癱瘓我方基礎設施,實戰應用受限。

反無人機不再是選項,而是下一波國防焦點

在無人機滲透率快速上升、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及蜂群戰術普及的背景下,反無人機系統已被全球視為「必要基建」,而在各項技術中,以干擾阻斷為核心的系統因同時具備成熟度、安全性與可控性,成為近年採購量最顯著增加的領域。

觀察近年衝突區與前線部署資料,無人機威脅的型態正從單機滲透轉變為成群、飽和式、具高度協同能力的蜂群作戰促使各國國防單位重新調整反制策略。在此背景下,具備多目標處置能力、可與雷達與AI模型深度整合,並可支援即時更新威脅資料庫的干擾系統,逐步成為反無人機架構中的核心節點。

整體而言,全球反無人機策略正從「設備導向」邁向「系統化、資料化與可擴展」的新階段,而以干擾阻斷為基礎的技術路線,也將在未來數年持續主導各國的空域安全建設方向。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軍事
國防
無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