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你有沒有覺得最近去咖啡店,點一杯拿鐵怎麼又比之前貴?其實這不只是店家調整價格,而是咖啡本身的生產成本變貴了,尤其是在全球最大咖啡產地——巴西。
過去巴西咖啡農靠天吃飯,只要春夏有雨,咖啡就長得好。但這幾年天氣變得很不穩定,乾旱越來越嚴重,很多地方根本沒雨。沒有水,咖啡就種不起來。
為了應對乾旱,農民只好自己投資灌溉系統,也就是用機器幫咖啡樹「澆水」。這一搞,成本馬上飆升。像是裝一套灌溉系統,要花上百萬台幣,對很多中小型農民來說根本吃不消。
沒水又沒錢,小農怎麼撐得下去?
有錢的大型咖啡農場因為地下水多,加上資金充足,就可以靠灌溉維持產量,甚至賺得比以前更多。
但大部分農民沒這麼幸運。有農民說:「我裝了灌溉設備,但根本沒水可以用。」那邊的水位下降太多,有的地方得挖到300公尺才找得到水,又貴又不一定有用。
這代表什麼?就是很多農民可能會選擇不種了,或者產量變得很少。
咖啡不夠怎麼辦?當然漲價!
因為咖啡種得少,全球供應就跟不上。根據國際咖啡組織的數據,過去三年,大家喝掉的咖啡比實際種出來的還多了1250萬袋(為75萬公噸),也就是說咖啡根本不夠喝。
今年,全球咖啡需求可能連續第四年超過生產量,代表大家喝的咖啡有機會比種出來的還多!供應減少,需求卻沒降,價格自然不容易回落。
去年咖啡價格已經漲了70%,今年才過幾個月又漲了25%。星巴克(Starbucks)、雀巢(Nestlé)的Nespresso咖啡膠囊等品牌也跟著調價,大家每天喝的那杯咖啡就越來越貴了。
成本轉嫁還是退出市場?結果都一樣——通膨來了!
這邊有個重點要講得簡單一點:
1. 如果咖啡農沒辦法把成本轉嫁給市場,就會撐不下去、退出種植。結果咖啡供應變少,價格還是會漲。
2. 如果農民成功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那大家買咖啡就得多掏錢,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通膨」。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最後的結果都是:你買的東西變貴了。
結論:一杯咖啡,牽動全球物價
你可能沒想到,一杯看起來小小的咖啡,其實背後影響很大。從巴西咖啡農的困境可以看出來,氣候變遷讓農業成本越來越高,而這些成本最後都會轉嫁到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裡。
所以,咖啡價格上漲不只是生活開銷變多,它也是通膨壓力升高的信號。當咖啡、可可、玉米等農產品都面臨同樣問題時,整體物價也會被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