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近期宣布啟動「十大AI基礎建設計畫」,預計至2040年將帶動逾新台幣15兆元(約5100億美元)的經濟產值,藉此推動台灣產業升級、並鞏固全球人工智慧領域的戰略地位。同時間,隨著全球ESG規範趨嚴,跨國品牌對供應鏈環境表現要求日益提升,台灣製造業正面臨一波結構性的污染防治升級浪潮。
特別是2025年起,資本額低於20億元新台幣的上市櫃公司也將強制編製永續報告,使得中小型企業對污染防治設備的採購需求迅速升溫,帶動產業整體進入新一輪資本支出循環。
污染防治設備過去常被視為「必要支出」或「成本中心」,如今在ESG合規壓力、製程良率要求與能源效率考量下,已逐漸轉化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特別是半導體、電子與高階製造領域,對於空氣分子污染物(AMC)與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控管標準日益嚴格,使得相關設備成為廠房設計與建廠投資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根據產業資料觀察,污染防治設備產業的整體獲利能力正在走出谷底,進入具規模的成長週期。從高端無塵室設備到傳統廢氣與廢水處理系統,台廠正逐步提升附加價值、強化工程整合能力,並爭取跨國大廠與政府標案商機。
目前台灣市場上的相關概念股,包括:
-
華景電(6788-TW)
-
創控科技(6909-TW)
-
旭然(4556-TW)
-
萬年清(6624-TW)
-
濾能(6823-TW)
-
傑智環境(6723-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