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台灣,一場無聲的危機正衝擊著醫療前線與民眾健康——「缺藥」。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47項藥品預計退出台灣市場。這不僅對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造成巨大挑戰,也直接影響病患的治療權益。面對此困境,政府大力推動「國藥國造」政策,期望扶植本土學名藥廠,強化藥物自主性。然而,這條路是否真能補足缺口?
為此,優分析的《股民想知道》節目中特別邀請到一位身分獨特的專家——博晟生醫的陳德禮董事長。他過去是站在第一線對抗超級細菌的感染科權威醫師,而後毅然離開白色巨塔,投身生醫新創產業。憑藉其橫跨臨床與產業的獨特視角,他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缺藥議題的根本原因,並分享了獨特的解決策略。
抗生素的商業困境:一杯珍奶比救命藥還貴?
要理解缺藥,首先必須了解藥品的商業模式,特別是在抗生素領域。
陳醫師科普到,抗生素是用來殺死細菌的藥物,根據抗藥性的程度,大致可分為「前線(第一線)」與「後線」。
-
前線抗生素: 針對較無抗藥性的常見細菌,市場需求量大。但由於是老藥,專利早已過期,市場競爭激烈,導致健保藥價被砍得極低。陳醫師心酸地比喻:「一針抗生素的價格,甚至不如一杯50元的珍珠奶茶。」
-
後線抗生素: 針對已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細菌」,是病患的最後一道防線。由於研發成本高、初期用量少,政府通常會給予較高的藥價以茲鼓勵。
然而,隨著抗藥性問題日益嚴重,後線抗生素的需求量逐漸放大,其「量價齊升」的潛力,反而可能創造出比前線藥物更大的市場商機。
缺藥的根本原因:大環境與小環境的雙重夾擊
許多人直覺認為,缺藥的主因是「健保砍藥價」。陳醫師坦言,這確實是原因之一,但在抗生素領域,問題更為嚴峻,因為它面臨著「大環境」與「小環境」的雙重夾擊。
-
大環境的先天不良: 抗生素產業本身就是一個利潤相對微薄的領域。相較於癌症、免疫疾病等需要長期用藥的領域,抗生素屬於「單次治療」,病人好了就不再使用,導致用量難以放大。在「營業額 = 量 x 價」的公式下,量難以提升,價格又偏低,自然不受藥廠青睞。
-
台灣小環境的死亡交叉: 在全球這個本就惡劣的大環境下,台灣的小環境更具挑戰性。「我們的市場規模太小了!」陳醫師指出,像中國、印度雖然藥價也低,但他們能用14億的龐大人口來彌補微薄的利潤。台灣僅有2300萬人口,當健保藥價低到一定程度,就會與過小的市場規模形成「死亡交叉」,廠商無利可圖,最終只能選擇退出市場。
延伸閱讀:深入了解博晟(6733)的完整「菜單」!
事實上,這並非陳醫師第一次接受優分析專訪。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更深入地拆解了博晟生醫的核心技術平台,以及除了抗生素這道「精緻前菜」外,市場更為關注的「手工大菜」—骨科產品線的完整佈局與未來潛力。
若您想對博晟生醫的長期投資價值有更全面的了解,建議點擊下方連結,回顧該篇深度分析。
>> 點此回顧:從再生醫材到抗生素,博晟生醫(6733)的雙引擎成長策略
博晟生醫(6733)的逆向策略:「老藥新用」的智慧
在這樣吃力不討好的市場中,博晟生醫卻反其道而行,採取了「老藥新用」的特殊策略,成功讓一款曾被市場遺忘的下市藥物「美諾幸」(Minocycline)重獲新生。
1. 專業預見未來趨勢:
陳醫師將感染科醫師的專業,比喻為「氣象局」。當大家還在享受風和日麗時,氣象局已能從幾千公里外的低氣壓,預測幾天後將有颱風來襲。「我們憑藉專業,預見到抗藥性細菌將日益嚴重,未來勢必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尤其在台灣。」這份專業的洞見,讓他們看到了被埋沒的商機。
2. 商業策略突破困境:
「老藥新用」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是學名藥,不需再投入數億、數十億的臨床試驗費用,大幅降低了研發成本。策略的核心轉變為:說服健保局,基於此藥的重要性與未來需求,給予一個足以讓廠商獲利的「合理價格」。
3. 細菌的健忘特性: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細菌為了生存,在沒有特定抗生素威脅的「太平盛世」,會主動「脫掉」對抗該藥物的「盔甲」(抗藥性機制),以減輕生存負擔。因此,一款下市多年的老藥,對新一代的超級細菌反而可能重新變得有效。
即便如此,這條路也並非一帆風順。由於「美諾幸」下市時年營業額僅360萬,當初尋找代工廠時處處碰壁,沒有人相信這筆生意能賺錢。最終,在半信半疑中,杏林新生技接下了這個訂單,才讓這個計畫得以實現。
國藥國造的解方:巧克力粉與巧克力的比喻
對於政府的「國藥國造」政策,陳醫師用「巧克力」來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
-
原料藥 (API): 就像「巧克力粉」,是製藥的基礎。
-
製劑 (Finished Product): 就像最終的「巧克力成品」,是將原料加工後的藥品。
台灣的「製劑」能力(做巧克力)非常強,問題不大。真正的挑戰在於「原料藥」(巧克力粉)的取得,以及整體商業模式的誘因。
陳醫師提出兩大解方:
-
學名藥(已有的巧克力): 關鍵在於商業誘因。政府可以透過「提高健保藥價」和設立「獨賣保護期」,讓率先投入生產的廠商有利可圖,自然會有人願意生產。
-
新藥與關鍵原料藥(全新的或稀有的巧克力): 許多國際新藥因台灣市場太小而不願進入,授權也常被中國大廠整包拿走。對此,陳醫師建議政府可成立「國家級重要疾病基金」,以公權力去談判授權,將其變為「公共財」。對於攸關國安、不具商業利益但必須自主生產的「關鍵原料藥」(自己種巧克力),也應由基金來補助特定廠商生產,以確保供應鏈韌性。
股價的階梯式劇本:博晟的「前菜與大菜」成長藍圖
訪談最後,聊到博晟生醫(6733-TWO)近期亮眼的股價表現,陳醫師坦言,公司的發展路徑,就像一場精心設計的盛宴,一切都在他的「劇本」之中。
他將「老藥新用」的抗生素產品,巧妙定位為一道道「精緻前菜」。這些「前菜」(如抗生素產品)不僅能解決當前的臨床缺藥問題,更能帶來源源不絕的現金流,作為支撐公司營運的基底,讓公司在等待主菜上桌的漫長過程中,不會餓肚子。
而公司的爆發性成長,則寄望於正在廚房裡精心烹調的「手工大菜」——例如近期成功解盲、市場潛力遠超現有產品的「骨生長因子」等重磅新藥授權案。這些「大菜」研發耗時、投入巨大,但一旦成功上桌,將帶來數十億甚至百億級別的國際市場營收。
這套「用前菜養大菜」的策略,目標就是讓股價走出一條「階梯式」的穩健上漲曲線:每一次「前菜」的成功上市,都會為股價打下更穩固的地基;而每一次「大菜」的里程碑(如解盲、授權),則會帶來一次跳躍式的成長。
身為葛拉漢與巴菲特的信徒,陳醫師引用名言總結:「短期來看,股市是個投票機(受市場情緒影響);但長期來看,它終究是個體重計(回歸真實價值)。」他笑著說,他每天要做的,就是確保公司的「體重」(內在價值)不斷增加。
他也樂觀預期,隨著更多「前菜」陸續上桌、以及「大菜」的開發進展,博晟生醫明年的展望依然非常樂觀,「現在絕對還不是品嚐整套盛宴的最佳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