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無聲的國安危機,正在你我看不見的角落悄然上演。
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47項藥品宣告將退出台灣市場。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血淋淋的事實。當醫院開不出救命的抗生素、當第一線醫師只能兩手一攤,背後揭示的是一個殘酷的真相:在台灣,做救命藥的廠商,可能根本賺不了錢。
「一針抗生素的價格,甚至不如一杯50元的珍珠奶茶。」說出這句心酸比喻的,是博晟生醫董事長陳德禮。他曾是台大醫院第一線對抗超級細菌的感染科權威,卻毅然走出白色巨塔,投身更為艱困的生醫新創。
為何連救命藥都淪落到比手搖飲還廉價的境地?在優分析《股民想知道》的獨家專訪中,陳德禮醫師一語道破了台灣製藥業面臨的「死亡交叉」,並沉重指出,想在這場風暴中活下來,只剩下「這兩條路」可走。
小市場的悲哀:健保砍價與微薄利潤的「死亡交叉」
許多人將缺藥歸咎於「健保砍藥價」,但陳德禮直言,這只是表象。真正的魔鬼,藏在「大環境」與「小環境」的雙重夾擊中。
大環境是抗生素產業的先天不良。它不像癌症或慢性病藥物需要長期服用,而是「單次治療」,用量天生受限。台灣的小環境則更為致命,「我們只有2300萬人口,」陳德禮分析,「中國、印度藥價雖低,卻能靠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彌補。」
當「健保的低藥價」遇上「台灣的小市場」,就形成了一個致命的「死亡交叉」。廠商無利可圖,唯一的選擇,就是黯然退出。
國藥國造的解方:權威醫開出的兩帖「續命丹」
面對政府大力推動的「國藥國造」,陳德禮務實地指出,光有口號遠遠不夠。他用「巧克力」來比喻,點出台灣製藥業想真正自主,必須雙管齊下:
第一條路:【學名藥的商業復興之路】— 讓做巧克力的人有利可圖
台灣的「製劑」(將原料藥加工成藥品)能力,就像做巧克力一樣,技術頂尖。問題出在沒人願意做,因為不賺錢。
陳德禮建議,解方不在生產技術,而在「商業誘因」。政府必須拿出具體作為:
-
保障合理藥價: 停止無止盡的砍價,讓救命藥的價值回歸專業。
-
設立「獨賣保護期」: 讓第一家願意投入生產的廠商,享有短期的獨家銷售權,保障其初期利潤,才能吸引更多廠商投入。
第二條路:【新藥與關鍵原料的國家戰略之路】— 自己種稀有的可可豆
更棘手的,是國際新藥與關鍵原料藥。前者因台灣市場太小,授權常被中國大廠整包拿走;後者則因不具商業規模,沒人願意在台灣設廠生產。
「這部分,市場機制已經失靈,必須由國家隊出手。」陳德禮呼籲,政府應成立「國家級重要疾病基金」,扮演兩個關鍵角色:
-
談判公共財: 以國家力量去談判重要新藥的授權,將其變為公共財,再釋出給國內藥廠製造。
-
補貼戰備物資: 盤點攸關國安、絕對不能斷貨的「關鍵原料藥」,由基金補助特定廠商「不計成本」地在台生產,確保在極端情況下,台灣依舊有藥可用。
結語:活下去,才有未來
從感染科權威到生醫創辦人,陳德禮的視角,點出了缺藥風暴下最殘酷的商業現實。台灣的製藥產業不是沒有能力,而是缺乏一個得以存活的健康環境。
他提出的這兩條路——一條靠市場誘因,一條靠國家戰略——不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缺藥危機,更是為了台灣長遠的健康自主權,開出的一帖續命良方。當救命不再是一門賠錢生意時,台灣的製藥業,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