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的能源轉型策略具長期正面效益,但短期內將面臨燃氣價格波動與基礎設施投資壓力。特別是在全球燃氣供應吃緊的情況下,機組與進口成本恐導致電價維持高檔,對產業競爭力造成挑戰。不過,若海上風電與再生能源投資能如期落地,菲律賓有望在2030年前逐步降低碳密集度,朝區域能源自主邁進。
【2025年10月18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報導】⸺菲律賓能源部預期,隨著國內電力需求在未來兩年成長6.6%,該國將加速發展燃氣與再生能源發電,藉此逐步降低對燃煤發電的依賴。能源部長Sharon Garin在東協能源部長會議期間指出,政府將持續推動天然氣發電擴張計畫,並同步增加風能、太陽能與水力發電的比重。
燃煤依賴結構17年來首度下滑
根據菲律賓能源部的規劃,該國電網將在2025年出現17年來首度燃煤發電占比下降的情況,主因是燃氣與水力發電供應量提升。Garin表示:「目前的能源組合已較健康,風電、天然氣、太陽能與水力的佔比逐漸上升。」
不過,她也坦言,燃氣發電設備的供應鏈瓶頸正成為限制因素。「最大的挑戰是燃氣機組供應鏈,目前市場上幾乎沒有可用的燃氣渦輪機。」
海上風電2027年有望貢獻1.5GW
菲律賓正推動海上風電發展,若主要港口能於2027年按期啟用,預計可新增約1,500 MW(150萬瓩)的裝置容量。這將成為該國能源轉型的重要推力。
能源轉型成本高,電價恐續升
儘管燃氣與再生能源有助減碳,但Garin也指出,燃氣發電成本偏高,將使電價進一步上升。菲律賓目前在東南亞的電價僅次於新加坡,位居第二高。她強調:「能源轉型是昂貴的。如果要獲得更乾淨的能源,就必須在價格上有所犧牲。我們正努力尋找平衡。」
煤炭仍是最後防線
儘管政府力求減少燃煤使用,但Garin坦言,在極端情況下,煤炭仍可能作為「最後防線」。她說:「最昂貴的電力是沒有電可用的情況。我們無法承受停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