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銀行(台灣)今(21)日舉辦 2025 年第四季投資暨經濟展望線上記者會,星展集團資深經濟學家馬鐵英分享最新的經濟前景看法,她認為台灣經濟高度依賴 AI 帶動的需求,資訊電子製造業貢獻了約 9 成 GDP,AI 產業成長動能接近高峰。星展集團將台灣 2025 年實質 GDP 成長預測大幅上修至 5.6%,維持明年 GDP 成長 2% 看法不變。她認為台灣明年經濟上要面對稀土、電力和關稅不確定的三大挑戰。
由於第三季 AI 相關出口與投資表現超乎預期,星展集團將台灣 2025 年實質 GDP 成長預測自原先的 4.0% 大幅上修至 5.6%。馬鐵英也同時預警,台灣經濟高度依賴 AI 帶動的需求,今年上半年資訊電子製造業貢獻了約九成的整體經濟成長。
初步跡象顯示,隨著 AI 產業成長動能可能接近高峰,加上美國對等關稅效應逐步顯現,台灣出口與投資動能預計將自 2025 年第四季起趨於放緩。對於 2026 年,星展則維持 GDP 成長率預測不變,仍為 2.0%,顯示明年經濟成長將面臨嚴峻挑戰。
AI 動能開始放緩 非科技產業面臨雙重壓力
台灣經濟成長在 2025 年上半年展現強勁韌性,年增率達到 6.7%,其中資訊電子製造業成為主要驅動力量。然而,星展觀察到 AI 成長動能可能已接近高峰。具體而言,2025 年 9 月電子元件出口年增率雖仍強勁,但已從 8 月的 34.6% 回落至 25.6%;資通產品年增率亦從 5 月的高點 111.1% 下滑至 86.9%,顯示增速有所放緩。
與此同時,非 AI 相關的傳統產業景氣則明顯轉弱。自 2025 年 8 月起,美國實施對等關稅措施,已導致傳統產業出口普遍萎縮,並推升無薪假人數。此外,房地產市場持續修正,使得民間消費與營建投資維持疲弱態勢。
2026 年挑戰:稀土瓶頸、電力供應與關稅不確定性
展望 2026 年,全球 AI 競賽預料將持續推動科技業的投資與貿易。基礎模型開發商、雲端服務商與硬體製造商正加速布局,爭取技術領先與市場主導地位;主要經濟體亦積極投入 AI 領域,以取得經濟與地緣政治優勢。
然而,馬鐵英提醒,AI 技術尚處於發展初期,大規模投資的回報仍具高度不確定性。此外,電力供應亦可能成為 AI 基礎建設擴張的限制因素,形成潛在的擴張瓶頸。
地緣政治風險則是另一個潛在干擾。中國佔全球近 9 成的稀土精煉產能,而稀土對於光刻機、先進晶片製程等關鍵領域具有戰略重要性。中國近期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恐對全球科技供應鏈造成瓶頸與價格波動風險。
此外,美國正考慮根據「232 條款」對半導體產品加徵關稅,亦構成潛在壓力。由於相關政策細節尚未明朗,部分科技企業可能已提前下單與出貨,此舉將增加 2026 年出口回調的風險,使台灣明年經濟成長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 本文經「鉅亨網」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