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能源|美國太陽能關稅升溫,東南亞供應鏈重估會加劇政策矛盾嗎?

2025年05月21日 10:20 -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圖片來源:Reuters

2025年5月21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近日裁定,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與泰國的太陽能進口產品對美國本土產業造成實質損害,使得商務部得以正式實施反補貼與反傾銷關稅措施。

東南亞角色正從「生產中心」變成「風險熱點」

長期以來,馬來西亞、越南等地是中國太陽能大廠的海外製造重鎮。

企業如隆基、晶澳與通威等,為規避2012年與2018年美國對中國太陽能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將產線部分或全部外移至東南亞,形成「非中國製造但中國主導」的灰色供應鏈。

然而,這些布局如今被美國視為「規避性生產」(circumvention),並進一步祭出反傾銷與反補貼稅。( 見此報導 )

結果是,東南亞失去了作為「中立製造基地」的信任標籤,也失去了向美出口的最大競爭力。

「製造業復興」與「氣候目標」的政策碰撞

這場裁決的時點格外敏感。拜登政府近年力推《降低通膨法案》(IRA),祭出豐厚的稅收抵減鼓勵美國本土製造,包括太陽能相關設施。

根據美國綠色能源協會統計,自該法案通過後,美國已有超過100間太陽能工廠新建或擴張。然而,美國國內產能仍遠不及龐大的能源轉型需求,現階段大多數太陽能模組依然仰賴進口。

⚠️這使得當前的關稅政策陷入兩難:
一方面,確實可抑制透過「規避性生產」進入美國的中國產品,保護本土工廠;另一方面,卻可能造成太陽能模組供應短缺或價格上升,延緩再生能源建置時程,與拜登政府的氣候目標背道而馳。

全球供應鏈重組壓力升高:再中國化還是轉向印度、拉美?

在此情況下,短期內美國市場將出現供應斷層,全球供應鏈面臨重新排列的壓力。

儘管面臨高額關稅,但由於中國在太陽能電池片與模組製造上的技術與規模優勢極強,部分高端製程仍可能「不得不」由中國供應,尤其在美國國內產能尚未成熟之際。

而印度因具備政策激勵與非中國背景成為新焦點,墨西哥則憑藉地理與貿易協定優勢,有機會承接部分美國訂單。

📌台灣成為轉單新熱點?

儘管東南亞太陽能出口遭遇嚴重打擊,但短期內轉單到台灣的可能性仍有限,一方面是台廠產能有限、成本偏高,難以支撐美國大規模採購需求;另一方面,長期而言台灣可以透過與美方合資設廠、技術合作或參與關鍵零組件供應鏈,扮演供應鏈重整中的「戰略型供應國」。

小結:產業冷戰下的下一步

美國對東南亞的強硬態度,其實是對「中國影響力外溢」的反制。對中國而言,這是一場產能擴張與戰略包圍的反彈;對東南亞而言,是身為中美之間生產橋樑角色的崩潰。

美中太陽能供應鏈的地圖,正在被地緣政治與製造保護主義重新定義。但這樣的重組並不無代價。

美國此舉雖可望扶植本土少數製造業者,但也將拉高產業成本,削弱再生能源的經濟性與推廣速度。東南亞成了第一波犧牲者,而美國能否靠內部產能撐起綠能擴張的重擔,則是下一階段真正的考驗。

延伸閱讀:
這篇文章對你來說實用嗎?
很實用!
還可以
有待加強...
標籤關鍵字
能源
再生能源
太陽能
東南亞
中國
轉單
川普
關稅
熱門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