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美國商務部近日正式拍板,對來自東南亞四國──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產品加徵高額關稅。
中美博弈背景下的綠色供應鏈重組
隨著全球對再生能源需求升溫,太陽能產業成為美中科技競爭中的重要戰略高地。
過去十年,中國已成功建立完整的太陽能製造供應鏈,從多晶矽、矽錠、晶片到模組組裝,形成垂直整合優勢,占據全球大部分市佔。
美國在製造端逐漸失勢後,轉向透過政策工具如補貼、貿易壁壘進行反制。
特別是近年,美國政府一方面透過《降低通膨法案》(IRA)推動綠色能源製造補助,另一方面也強化對外部供應鏈的監管。
東南亞四國產品面臨高額關稅
根據美國商務部公告,以下為最新裁定之稅率摘要:
🔺馬來西亞|Jinko Solar:合併反傾銷與反補貼稅後稅率為 41.56%,屬於相對較低水準。
🔺泰國|Trina Solar:其產品面臨高達 375.19% 的關稅。
🔺柬埔寨|未具名廠商:因未配合美國調查,其產品將面臨 超過 3,500% 的稅率。
中國「間接出口」策略遭揭露
這次關稅案正是在此背景下發生的:
中國企業將生產據點轉移至東南亞地區,將原本在中國本土生產的太陽能零組件進行「產地洗白」以繞過原有美國對中製太陽能產品的懲罰性關稅,而美國本土與韓國業者遂發起申訴,要求擴大稅制適用對象,杜絕產地規避。
這些企業同時被控接受中國國家補貼、操作傾銷價格,造成美國國內廠商難以在公平市場條件下競爭,進而損害美國再生能源供應鏈自主性與就業市場。
貿易變動:供應鏈流向重組
高額關稅的施行已直接衝擊供應面:
美國自2024年起,從上述四國進口之太陽能模組產品大幅縮水;與此同時,寮國、印尼等尚未被課稅的國家則快速填補供應缺口,出口量明顯攀升。
此趨勢顯示,廠商正積極尋找替代產地,全球太陽能供應鏈呈現「去東南亞四國化(間接去中國化)」與「新興地區化」的再配置動向。
潛在衝擊:價格成本與美國裝配業的兩難
儘管本次關稅意在維護美國本土太陽能製造能力,但太陽能產業協會(SEIA)等批評者指出:美國眾多模組裝配廠仍需依賴進口電池;關稅可能推升其採購成本,影響整體裝配產能與專案推進進度。
此一政策可能在短期內產生「保護製造 → 阻礙裝配」的內部矛盾。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關稅尚未正式生效。依照美國行政程序,仍須由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於2025年6月進行投票,裁定成立後,關稅方能進一步執行。
小結:產地風險監控迫在眉睫
🔻對出口商而言:應即刻盤點產品供應鏈來源,評估是否涉及東南亞受課稅地區。
🔻對採購端而言:需重新評估採購來源的稅務與成本結構,避免專案執行風險。
🔻對整體產業而言:本案或將成為全球綠能供應鏈地緣政治風險管理的典範事件。
這場貿易政策變動不僅是美中角力的延伸,更是對太陽能產業全球分工架構的一次重整。當製造、組裝與市場終端越來越分散,靈活應變與風險分散能力將是未來競爭的關鍵。